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84609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3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包括:行走机构,其上设有装置主体;混匀结构,其包括:罐体,其上开设有第一进料通道、第二进料通道、出料口,出料口上设有阀门;旋转驱动器,其输出轴竖直设置,且同轴设有旋转轴,旋转轴转动穿设于罐体上,设有多组搅拌叶;炭罐,其上容纳有活性炭颗粒,炭罐上开设有与第一进料通道连通的颗粒出口;土壤输送结构,其用于铲起并输送土壤,输出端位于第二进料通道的进口端的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行走机构、土壤输送结构、混匀结构的设置,实现在田间边走边将土壤铲起并输送至罐体中,与活性炭颗粒混匀后输出,在田间静止吸附,不占用混匀结构的使用,减小了整个环境中的土壤修复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壤修复。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


技术介绍

1、多环芳烃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经常分布于深度100 cm内的土壤表层环境中,环境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炼油厂、煤气厂和沥青加工厂,其具有毒性和致癌作用,对人体危害极大。

2、常用植物修复、化学治理和微生物降解等方法去处理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物,但植物修复处理周期长,并且修复有机污染物对植物生长要求条件高。化学治理方法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微生物降解对土壤水体环境要求苛刻,并且降解效率低。现有技术中,通过将土壤中从土壤进料装置经传送带和投料器,进入生物炭吸附塔装置中,并与活性炭充分接触混合,利用活性炭将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污染物进行吸附去除,然后再利用离心塔装置,分离活性炭与土壤,但此类装置土壤与活性炭充分吸附的时间占用了生物炭吸附塔装置的使用,延长了整个环境中的土壤修复时间,且需要生物炭吸附塔装置和离心塔装置两个装置才能完成充分接触和分离步骤。

3、因此,如何设计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的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值得深思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2、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包括:

3、行走机构,其上设有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上开设有第一土壤进口和第一土壤出口;

4、混匀结构,其包括:p>

5、罐体,其设于所述装置主体上,所述罐体上开设有第一进料通道、第二进料通道、与所述第一土壤出口连通的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上设有阀门;

6、旋转驱动器,其输出轴竖直设置,且同轴设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转动穿设于所述罐体上,所述旋转轴上设有多组搅拌叶;

7、炭罐,其设于所述装置主体上,所述炭罐上容纳有活性炭颗粒,所述炭罐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料通道进口端连通的颗粒出口;

8、土壤输送结构,其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上,其用于铲起并输送土壤,所述土壤输送结构的输出端穿设于所述第一土壤进口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进料通道的进口端的正上方。

9、优选的是,还包括破碎结构,其包括:

10、破碎罐,其顶部和底部对应开设有第二土壤进口和第二土壤出口,所述第二土壤进口位于所述土壤输送结构的输出端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土壤出口与所述第一进料通道连通;

11、第一转动驱动器,其设于所述破碎罐上,所述第一转动驱动器的输出轴水平设置;

12、轴杆,其同轴设于所述第一转动驱动器的输出轴上,所述轴杆上设有多个破碎刀头。

13、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土壤出口位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所述装置主体上悬空设有环形基座,所述环形基座上转动设有所述罐体,所述罐体的顶部上连通且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轴滑动设有所述第一进料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料通道,所述罐体上开设有多个直径小于活性炭颗粒直径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土壤出口连通;

14、还包括磁性连接件,其包括固定套块和限位套块,所述固定套块固定于所述罐体的顶部,且活动套设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限位套块固定套设于所述旋转轴上,且所述限位套块底部与所述固定套块的顶部均光滑且接触设置;

15、其中,当所述固定套块通电,所述限位套块吸附于所述固定套块上,所述旋转轴转动时,所述罐体转动;

16、当所述固定套块断电,所述限位套块与所述固定套块接触设置时,所述罐体不转动。

17、优选的是,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设有低洼部,所述低洼部上开设有所述第一土壤出口。

18、优选的是,所述通孔的外侧向下倾斜设置。

19、优选的是,所述行走机构为履带行走机构。

20、优选的是,所述罐体底部开设有所述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进料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料通道的流量之和。

21、优选的是,所述土壤输送结构包括:

22、输土通道,其上端设于所述装置主体上,且与所述第一土壤进口连通;

23、第二转动驱动器,其固定端设于所述输土通道的底部,所述第二转动驱动器的输出轴水平设置,且垂直于所述行走机构的行走方向;

24、转筒,其同轴设于所述第二转动驱动器的输出轴上,所述转筒的表面设有多个铲刀;

25、传送带,其设于所述输土通道上,所述传送带的输入端位于所述铲刀输出端的下方,所述送带的输出端穿过所述第一土壤进口,且位于所述第二土壤进口的正上方,所述传送带上沿其输送的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挡土板。

26、优选的是,所述活性炭颗粒的材质为比表面积为1000-2000 m²/g的椰壳活性炭。

27、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8、第一、本专利技术通过行走机构、土壤输送结构、混匀结构的设置,实现在田间边走边将土壤铲起并输送至罐体中,与活性炭颗粒混匀,然后输出,在田间静止吸附,不占用混匀结构的混匀使用,减小了整个环境中的土壤修复时间。

29、第二、本专利技术通过固定套块和限位套快组成磁性连接件的设置,通过通电和断电的方式实现了利用一个罐体分别具有搅拌与分离的有益效果。

30、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破碎结构,其包括: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土壤出口位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所述装置主体上悬空设有环形基座,所述环形基座上转动设有所述罐体,所述罐体的顶部上连通且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轴滑动设有所述第一进料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料通道,所述罐体上开设有多个直径小于活性炭颗粒直径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土壤出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设有低洼部,所述低洼部上开设有所述第一土壤出口。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外侧向下倾斜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为履带行走机构。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底部开设有所述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进料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料通道的流量之和。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输送结构包括: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颗粒的材质为比表面积为1000-2000 m²/g的椰壳活性炭。

...

【技术特征摘要】

1.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破碎结构,其包括: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土壤出口位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所述装置主体上悬空设有环形基座,所述环形基座上转动设有所述罐体,所述罐体的顶部上连通且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轴滑动设有所述第一进料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料通道,所述罐体上开设有多个直径小于活性炭颗粒直径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土壤出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高效活性炭修复土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设有低洼部,所述低洼部上开设有所述第一土壤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威李涛袁俊雅朱林莫琼张奇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安全环境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