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膜稳定控制的无人水翼船高效减阻浮筒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3840123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31 18: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船舶技术领域,涉及基于气膜稳定控制的无人水翼船高效减阻浮筒系统。该系统包括浮筒、气流导通系统、传感器系统、控制系统和执行机构;气流导通系统包括供气系统、气流导通凹槽;单向排气孔设置在所述浮筒底部,通过管道与供气系统相连接;气流导通凹槽呈V型沿浮筒中心轴分布于浮筒底部,其一端与单向排气孔相通;传感器系统布置在浮筒底部;控制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和控制主板;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传感器系统的数据,并传输给控制主板;控制主板用于执行自适应控制算法并输出控制信号给执行机构,实时调节气流的输出量。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时分析传感器反馈的数据,调整气流输出,实现对不同水流、速度、压力变化下气膜的自适应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船舶,涉及基于气膜稳定控制的无人水翼船高效减阻浮筒系统


技术介绍

1、船体与水体之间的摩擦阻力是影响船舶航行速度、燃料消耗和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船体设计采用流线型外形及使用表面涂层技术,以减少水体对船体的粘滞阻力。然而,这些方法在面对高航速及复杂海况时存在显著局限。

2、传统的船舶减阻技术,如船体流线优化、涂层应用或在船体表面施加微小的结构特征,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船体阻力,但这些技术的效果在高速航行或复杂水流条件下不够显著,尤其是在长期运行中,涂层的效果容易衰减。

3、水体与船体表面的直接接触导致的摩擦阻力依然较大,特别是在大面积接触的浮筒等部件上,水体的粘滞阻力占据了主要能量消耗来源。

4、气膜减阻技术提出通过在船体与水体之间形成气膜,减少两者直接接触,理论上可以显著降低摩擦阻力。然而,现有的气膜技术大多依赖于固定的气流排放系统,难以动态调整气膜的厚度与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气膜往往不稳定,尤其在航速变化或外界环境变化时,容易导致气膜破裂或无法有效覆盖浮筒表面,影响减阻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气膜稳定控制的无人水翼船高效减阻浮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筒、气流导通系统、传感器系统、控制系统和执行机构;所述的气流导通系统包括单向排气孔、供气系统、气流导通凹槽;所述的单向排气孔设置在所述浮筒底部,通过管道与供气系统相连接;所述气流导通凹槽呈V型沿浮筒中心轴分布于浮筒底部,其一端与单向排气孔相通;传感器系统布置在浮筒底部,用于检测浮筒表面与水体接触区域的压力变化及浮筒姿态;控制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和控制主板;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传感器系统的数据,并传输给控制主板;所述控制主板内置自适应控制算法,用于执行算法并输出控制信号给执行机构,实时调节气流的输出量,调整气膜厚度;所...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气膜稳定控制的无人水翼船高效减阻浮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筒、气流导通系统、传感器系统、控制系统和执行机构;所述的气流导通系统包括单向排气孔、供气系统、气流导通凹槽;所述的单向排气孔设置在所述浮筒底部,通过管道与供气系统相连接;所述气流导通凹槽呈v型沿浮筒中心轴分布于浮筒底部,其一端与单向排气孔相通;传感器系统布置在浮筒底部,用于检测浮筒表面与水体接触区域的压力变化及浮筒姿态;控制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和控制主板;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传感器系统的数据,并传输给控制主板;所述控制主板内置自适应控制算法,用于执行算法并输出控制信号给执行机构,实时调节气流的输出量,调整气膜厚度;所述的自适应控制算法包括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和自适应pid控制策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膜稳定控制的无人水翼船高效减阻浮筒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晨潘晓驹徐明奇容佳欣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