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及废液收集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83844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31 18: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及废液收集方法,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与废液回收桶桶盖连接的开盖装置和关盖装置;利用水的压力和密度变化启动开盖装置和关盖装置,实现废液回收桶桶盖的自动开启和关闭。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工作箱内的弹簧机制和浮块动作实现自动控制。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水的压力和废液密度变化,自动调节弹簧压力,从而驱动齿轮系统执行开闭盖操作,偏心孔的设计确保了齿轮运动的单向性和稳定性,避免了反向运动或误操作的可能性,增强了装置在复杂水底环境中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保护,具体涉及一种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及废液收集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工业的飞速崛起与快速发展,大量含有各种污染物的工业废水被源源不断地排放出来进入海洋湖泊,水底废液的处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2、目前的水底废液收集手段较为有限,传统的抽吸方式往往受限于水深、水流等因素,难以准确地定位和收集废液。传统的废液回收方法通常需要外部动力和人工操作来控制收集桶的开关,在水中进行废液收集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在复杂的水底地形条件下,如沟壑纵横、礁石林立的区域,收集工作更是面临巨大挑战,废液收集操作困难、效率低下、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等。

3、因此,开发一种能够自适应水底压力和特定环境条件,无需外部能源和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实现自动开关盖的装置,对于提高作业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
技术介绍
中提及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利用水的压力和密度变化,无需外部能源供给和人工操作,实现桶盖的自动开合,这种装置能够适应水底环境的压力和低温条件,确保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可靠运作,提高废液回收的效率和安全性;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水底废液收集方法,提供一种简单、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提升作业效率,降低作业难度。

2、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包括与废液回收桶桶盖连接的开盖装置和关盖装置;利用水的压力和密度变化启动开盖装置和关盖装置,实现废液回收桶桶盖的自动开启和关闭。

4、作为优选,所述开盖装置包括第一工作箱,以及设置在第一工作箱内的第一连通器、第一浮块、第一弹簧、第一盘簧、齿轮d、齿轮e和齿轮f。

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通器一端贯穿设置在第一工作箱上,且与第一工作箱的内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一浮块与第一弹簧相连接;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第一工作箱的内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齿轮d相接触;所述第一盘簧与齿轮d相连接;所述齿轮d、齿轮e、齿轮f相啮合。

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浮块设置在第一连通器上,第一浮块滑动设置在第一滑道上,第一浮块与第一弹簧的活动端接触。

7、作为优选,所述关盖装置包括第二工作箱,以及设置在第二工作箱内的第二连通器、第二浮块、第二弹簧、第二盘簧、齿轮a、齿轮b和齿轮c。

8、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通器一端贯穿设置在第二工作箱内,且与第二工作箱的内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浮块与第二弹簧相连接;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第二工作箱的内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齿轮a相接触;所述第二盘簧与齿轮a相连接;所述齿轮a、齿轮b、齿轮c相啮合。

9、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浮块设置在第二连通器上,第二浮块滑动设置在第二滑道上,第二浮块与第二弹簧的活动端接触。

10、作为优选,在齿轮e和齿轮b上皆设有偏心孔。

11、作为优选,在废液回收桶桶盖上设有插销;所述插销与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相连接。

12、一种水底废液收集方法,采用上述任意所述的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13、s1:首先将废液回收桶置于水中,当废液回收桶在水里下沉至目标区域时,第一工作箱内的弹簧首先受压响应,执行开盖操作;

14、s2:当废液回收桶收集满后,周围水与废液混合物的密度增大,第二工作箱内的弹簧受压响应,执行关盖操作。

15、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6、(1)本专利技术的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专为高效、环保地回收水底废液设计。它巧妙地结合了深度感应、密度变化感应与精密的齿轮系统,通过工作箱内的弹簧机制和浮块动作实现自动控制;该装置利用水的压力和水与废液混合物的密度变化,自动调节弹簧压力,从而驱动齿轮系统执行开闭盖操作。偏心孔的设计确保了齿轮运动的单向性和稳定性,避免了反向运动或误操作的可能性,增强了装置在复杂水底环境中的可靠性,为水底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17、(2)本专利技术装置包括两个独立的工作箱,每个箱体内部装有精心设计的弹簧。这些弹簧不仅具有不同的弹性系数,还经过特殊处理以适应水底的压力环境。弹簧系统的设计核心在于能够感应周围环境的压力和密度变化,并相应地调整弹力。这种自适应机制使得工作箱在水底条件下能够自动开合,无需外部动力源或人工干预。

18、(3)本专利技术的浮块,其主要功能是利用水的压力和水与废液混合物的密度变化来驱动弹簧的压缩和释放。浮块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水底环境的特殊性,如压力和低温条件。浮块的材料选择和形状设计旨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阻力,提高反应灵敏度,从而确保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高效运作。

19、(4)本专利技术的水底废液收集方法提供一种操作简单、高效、环保的收集方法,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难度。

20、(5)本专利技术的水底废液收集方法采用纯机械结构的设计,具有结构简单、故障率低以及安全性高的特点。与依赖电子传感器的传统方法相比,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尤其适用于水底废液回收这类对设备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和安全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废液回收桶桶盖(13)连接的开盖装置和关盖装置;利用水的压力和密度变化启动开盖装置和关盖装置,实现废液回收桶桶盖(13)的自动开启和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盖装置包括第一工作箱,以及设置在第一工作箱内的第一连通器(1)、第一浮块(2)、第一弹簧(4)、第一盘簧(5)、齿轮D(6)、齿轮E(7)和齿轮F(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器(1)一端贯穿设置在第一工作箱上,且与第一工作箱的内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一浮块(2)与第一弹簧(4)相连接;所述第一弹簧(4)一端与第一工作箱的内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齿轮D(6)相接触;所述第一盘簧(5)与齿轮D(6)相连接;所述齿轮D(6)、齿轮E(7)、齿轮F(8)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块(2)设置在第一连通器(1)上,第一浮块(2)滑动设置在第一滑道(3)上,第一浮块(2)与第一弹簧(4)的活动端接触。p>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关盖装置包括第二工作箱,以及设置在第二工作箱内的第二连通器(11)、第二浮块(21)、第二弹簧(41)、第二盘簧(51)、齿轮A(61)、齿轮B(71)和齿轮C(8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通器(11)一端贯穿设置在第二工作箱内,且与第二工作箱的内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浮块(21)与第二弹簧(41)相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1)一端与第二工作箱的内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齿轮A(61)相接触;所述第二盘簧(51)与齿轮A(61)相连接;所述齿轮A(61)、齿轮B(71)、齿轮C(81)相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浮块(21)设置在第二连通器(11)上,第二浮块(21)滑动设置在第二滑道(31)上,第二浮块(21)与第二弹簧(41)的活动端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齿轮E(7)和齿轮B(71)上皆设有偏心孔(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废液回收桶桶盖(13)上设有插销(10);所述插销(10)与第一传动轴(9)、第二传动轴(91)相连接。

10.一种水底废液收集方法,采用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废液回收桶桶盖(13)连接的开盖装置和关盖装置;利用水的压力和密度变化启动开盖装置和关盖装置,实现废液回收桶桶盖(13)的自动开启和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盖装置包括第一工作箱,以及设置在第一工作箱内的第一连通器(1)、第一浮块(2)、第一弹簧(4)、第一盘簧(5)、齿轮d(6)、齿轮e(7)和齿轮f(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器(1)一端贯穿设置在第一工作箱上,且与第一工作箱的内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一浮块(2)与第一弹簧(4)相连接;所述第一弹簧(4)一端与第一工作箱的内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齿轮d(6)相接触;所述第一盘簧(5)与齿轮d(6)相连接;所述齿轮d(6)、齿轮e(7)、齿轮f(8)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块(2)设置在第一连通器(1)上,第一浮块(2)滑动设置在第一滑道(3)上,第一浮块(2)与第一弹簧(4)的活动端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底废液自适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关盖装置包括第二工作箱,以及设置在第二工作箱内的第二连通器(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诚皓冯丹沁陈纾颢于世颖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天一中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