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式冲击过载加载与回收装置、系统及试验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82980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31 1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式冲击过载加载与回收装置、系统及试验方法,包括:撞击结构,撞击结构包括撞击车头;缓冲组件,缓冲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水平设置的缓冲器,撞击车头的后端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缓冲器前端安装位,缓冲器的前端与缓冲器前端安装位可拆卸连接;负载平台,负载平台的前端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缓冲器后端安装位,缓冲器的后端与缓冲器后端安装位可拆卸连接,缓冲器前端安装位与缓冲器后端安装位的设置位置一一对应,所述负载平台用于供产品安装;滑动结构,撞击车头与负载平台的底部分别设有滑动结构,滑动结构用于与轨道滑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吨级大质量产品的冲击过载加载模拟,并实现产品冲击过载平台值和脉宽的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冲击过载模拟试验,尤其涉及一种轨道式冲击过载加载与回收装置、系统及试验方法


技术介绍

1、冲击过载环境是侵彻、车载撞击、跌落等高速加载场景下产品结构的常见力学环境。针对需要经历冲击过载环境的产品,有必要研究其抗冲击过载的能力极限。在现有技术中冲击过载试验手段主要包括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加载、活塞与液压系统加载、泰勒撞击加载等。

2、目前,上述现有技术主要针对的产品质量均在千克级以下,无法同时满足对吨级的大质量产品的较高平台值长脉宽的冲击过载加载与可靠回收,上述现有技术缺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的产品质量小:受气炮、落锤等驱动方式限制,现有的冲击过载加载装置针对的产品质量通常在千克级及以下范围,质量小;(2)加载波形类似半正弦形,无明显平台值:现有的冲击过载加载装置加载波形类似半正弦形,截锥形子弹泰勒撞击可以形成数百微秒的平台值,维持平台值的时间短,不利于区分产品的抗冲击过载能力极限幅值;(3)平台值脉宽短:现有的冲击过载加载装置加载波形脉宽通常在1ms以下,无法实现数毫秒的长脉宽加载;(4)加载后产品回收困难:冲击加载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式冲击过载加载与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式冲击过载加载与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击结构还包括波形整形器(4),所述波形整形器(4)与所述撞击车头(3)的前端端面连接,所述波形整形器(4)包括由弹塑性材料构成的圆弧结构,所述圆弧结构由所述撞击车头(3)的前端端面向前凸起,当所述波形整形器(4)受到迎面撞击时所述圆弧结构变形为展平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式冲击过载加载与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形整形器(4)包括圆弧板(41)和直平板(42),所述撞击车头(3)的前端端面上开设有卡槽(410),所述圆弧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式冲击过载加载与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式冲击过载加载与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击结构还包括波形整形器(4),所述波形整形器(4)与所述撞击车头(3)的前端端面连接,所述波形整形器(4)包括由弹塑性材料构成的圆弧结构,所述圆弧结构由所述撞击车头(3)的前端端面向前凸起,当所述波形整形器(4)受到迎面撞击时所述圆弧结构变形为展平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式冲击过载加载与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形整形器(4)包括圆弧板(41)和直平板(42),所述撞击车头(3)的前端端面上开设有卡槽(410),所述圆弧板(41)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所述直平板(42),两个所述直平板(42)均卡设在所述卡槽(410)中,所述圆弧板(41)由所述撞击车头(3)的前端端面向前凸起,所述直平板(42)与所述卡槽(410)内部两端之间留有展平空间,在所述圆弧板(41)由圆弧结构变形为平直结构的过程中两个所述直平板(42)向对应所述展平空间滑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式冲击过载加载与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2)包括扩径管(22)和扩径杆(21),所述扩径管(22)包括第一圆管(223)、锥台管(222)和第二圆管(221),所述第一圆管(223)、锥台管(222)和第二圆管(221)依次首尾同轴连接,所述第一圆管(223)与所述锥台管(222)的直径较小端直径一致,所述第二圆管(221)与所述锥台管(222)的直径较大端直径一致,所述扩径杆(21)包括锥台柱(213)、第一圆柱(212)和第二圆柱(211),所述锥台柱(213)、第一圆柱(212)和第二圆柱(211)依次首尾同轴连接,所述锥台柱(213)的直径较大端与所述第一圆柱(212)直径一致,所述锥台柱(213)嵌设在所述锥台管(222)内并与所述锥台管(222)同轴预紧连接,所述第一圆柱(212)嵌设在所述第二圆管(221)内并与所述第二圆管(221)同轴预紧连接,所述第一圆管(223)作为所述缓冲器(2)的后端与所述缓冲器后端安装位连接,所述第二圆柱(211)作为所述缓冲器(2)的前端与所述缓冲器前端安装位连接,所述锥台柱(213)的直径较小端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圆管(223)的内径一致,所述锥台柱(213)的直径较大端的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丽灵陈新发廖洋万强张斌陈刚陈红永张荣陈勇梅彭湃黄鑫郭虎胡宇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