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辆的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82742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31 18:28
一种机动车辆(1)的车架(100),包括:主体单元(2),前悬架附接结构(12),包括下部(503)和上部(504)的发动机舱结构(502),和后悬架附接结构(505),前吸收元件(16),后吸收元件(516),其中所述前吸收元件(16)和所述后吸收元件(516)包含铝,所述前悬架附接结构(12)和后悬架附接结构(505)包含铝,所述下部(503)包含铝,所述上部(504)包含碳纤维,其中,所述主体单元(2)包含碳纤维的壳体(310)和至少两个彼此相对的第一壁(311、312),以便在所述第一壁(311、312)之间限定空腔(313)和一个或多个碳纤维隔板(324),其布置在所述空腔(313)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车架,特别是一种运动型车辆的车架。


技术介绍

1、众所周知,机动车辆的车架既有用于支撑车身元件(即,如保险杠或发动机罩的外部覆盖金属薄板,或各种连接支架)的支撑功能,又有吸收震动的功能。

2、正因如此,车架必须包括多个部分,其中一些更适合提供支撑功能,为此它们必须具有高刚度和高强度特征,其他部分更适合提供吸收功能,为此它们必须具有高可变形性特征。

3、此外,车架通常包括主体单元,其内部限定乘客舱以容纳至少一个驾驶员和可能的乘客。

4、出于安全原因,该单元必须特别坚硬并有抵抗力,以免发生事故时挤压乘客舱内的乘客。

5、考虑到所有这些特特征,尤其需要对已知车架进行改进。

6、更特别是,举例来说,需要对车架在整体轻度方面进行改进,并在需要时在组件的理想空间分布方面进行改进,以便可用体积足以分配给所有需要或有利于机动车辆运行的装置,但是不会影响或甚至只是危害车架的支撑和吸收功能。

7、此外,在相同的背景下,还需要从整体尺寸的角度高效地将车架的功能与用于将外部空气输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动车辆(1)的车架(100),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中通道(120)在沿第一直轴线(D)在所述端部(16a)得到的入口开口(121)和在前悬架附接结构(12)中沿第四轴线(H)横向于第一直轴线(D)得到的朝向放置所述悬架(3)的区域的出口开口(122)之间连续延伸穿过所述前吸收元件(16)和所述前悬架附接结构(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中所述前悬架附接结构(12)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直轴线(D)位于所述前吸收元件(16)和所述附接部分(13)之间的可折叠部分(20),所述可折叠部分(20)具有等于或大于所述前吸收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动车辆(1)的车架(100),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中通道(120)在沿第一直轴线(d)在所述端部(16a)得到的入口开口(121)和在前悬架附接结构(12)中沿第四轴线(h)横向于第一直轴线(d)得到的朝向放置所述悬架(3)的区域的出口开口(122)之间连续延伸穿过所述前吸收元件(16)和所述前悬架附接结构(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中所述前悬架附接结构(12)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直轴线(d)位于所述前吸收元件(16)和所述附接部分(13)之间的可折叠部分(20),所述可折叠部分(20)具有等于或大于所述前吸收元件(16)的第二压缩刚度且小于所述附接部分(13)的第三压缩刚度的第一压缩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进一步包括转向箱(7),所述转向箱(7)包括用于转向所述机动车辆(1)的轮毂(5)的转向横拉杆(40);沿第二直轴线(c)延伸的管状套管(41);和与所述转向横拉杆(40)和所述管状套管(41)耦接的传动元件,以沿所述管状套管(41)内的所述第二直轴线(c)轴向移动,其中,所述管状套管(41)刚性固定至所述前悬架附接结构(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其中,所述可折叠部分(20)具有根据与所述第一直轴线(d)和所述第二直轴线(c)正交的第三轴线(h)的端部(21),所述端部(21)具有沿所述第三轴线(h)在深度上延伸的凹部(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达妮埃莱·泰斯塔罗伯托·富尔维奥·穆奇苏尼尔·派斯林格里
申请(专利权)人:法拉利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