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82648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27 13:39
本技术提供了压缩机,包括:前壳、中壳以及后壳;中壳的第一端连接前壳形成排气腔,中壳的第二端的壳壁设有一进气口;后壳连接中壳的第二端,后壳朝向中壳的第一侧面设有一副轴承座、围绕副轴承座的若干冷媒导流槽、接线柱以及冷媒引流片,冷媒导流槽呈同心圆排列,后壳背离中壳的第二侧面设有容置第一发热元器件的控制腔室,冷媒导流槽与第一发热元器件基于第一侧面的投影区域分别形成重叠区域,冷媒引流片位于外圈的至少一冷媒导流槽的尾部,引导外圈的冷媒导流槽流出的冷媒穿过副轴承座和接线柱之间的流道间隙。本技术能够显著增强对发热元器件的散热效率,并且减少冷媒的压损,提高压缩机的运转性能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压缩机


技术介绍

1、压缩机控制器集合了多种发热元件,整体温度偏高,仅靠常规的壳体热传导方式进行散热,散热性能低,容易影响压缩机使用寿命,同时可能导致控制器受损。

2、目前针对压缩机散热的现有技术有:

3、专利cn220227173u,该申请提供一种压缩机及车辆,压缩机包括:控制组件、增压组件、壳体及间隔件;壳体设置有一容置腔;间隔件设置于容置腔内,间隔件用于将容置腔沿壳体的轴向分隔为连通的第一子容置腔及第二子容置腔;增压组件设置于第二子容置腔内;其中,控制组件设置于第一子容置腔背离第二子容置腔的侧壁上,且第一子容置腔设置有导流通道及与导流通道连通的进气口,导流通道沿轴向的投影与控制组件沿轴向的投影重叠,导流通道与第二子容置腔连通。通过上述方式,能有效的提升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及可靠性。基于该方式,压缩机沿进气口入低压制冷剂气体时,低压制冷剂气体将沿导流通道流经控制组件所在的区域后,再进入第二子容置腔内,从而有效的防止低压制冷剂气体直接导入第二子容置腔进而使得低压制冷剂气体能有效地对控制组件进行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发热元器件(11),设置于所述控制腔室,所述第一发热元器件(3)基于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一投影、接线柱(10)和所述第二发热元器件(11)基于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二投影沿所述冷媒的流向依次排列,且共同围绕所述副轴承座(13),经过所述流道间隙的冷媒达到所述后壳(2)中所述第二发热元器件(11)基于所述第一侧面的投影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引流片(1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后壳(2)的内壁,第二端自所述冷媒导流槽的尾部向所述压缩机的轴心的方向内移,引导最外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发热元器件(11),设置于所述控制腔室,所述第一发热元器件(3)基于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一投影、接线柱(10)和所述第二发热元器件(11)基于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二投影沿所述冷媒的流向依次排列,且共同围绕所述副轴承座(13),经过所述流道间隙的冷媒达到所述后壳(2)中所述第二发热元器件(11)基于所述第一侧面的投影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引流片(1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后壳(2)的内壁,第二端自所述冷媒导流槽的尾部向所述压缩机的轴心的方向内移,引导最外圈的若干冷媒导流槽合流后流向所述流道间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柱(10)沿所述后壳(2)的内壁设置,所述接线柱(10)的内侧与所述副轴承座(13)之间形成流道间隙,所述流道间隙位于最内圈的所述冷媒导流槽的延展轨迹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2)至少包括一段围绕所述副轴承座(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艺陈亮李恺曹琴琴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