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人体可吸收外周血管支架,本专利技术还进一步公开了人体可吸收外周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具有材料均匀分布、功能分层,结构稳定性强、制造精度高等优势,属于医疗介入器械制造。
技术介绍
1、医学领域中,外周血管,其包括通向胸腹盆腔脏器、躯干及四肢的血管网络,涵盖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外周血管与冠状动脉在血管尺寸上有较大差异,其直径变化较大,从较大的髂动脉(直径可达10毫米以上)到小的毛细血管(直径仅约5-10微米),而冠状动脉的直径相对较小,左冠状动脉主干约为3-4毫米,右冠状动脉为2-3毫米。外周血管疾病作为常见病症,包括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大动脉炎及闭塞性脉管炎等,其发病率高达15%至20%,且多发于髂动脉,肾动脉,腹腔干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股动脉等外周中小动脉关键部位。这些疾病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如血管闭塞严重、病变血管长且口径差异大、关节活动频繁导致的血管受力复杂等。
2、目前,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可以采用微创的血管腔内介入手术,通常采用金属支架或所用支架端部常设置裸露的金属合金区域。此类支架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人体吸收的外周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中间层由可生物吸收的聚酯材料制成,作为支架的主体部分;内载药层由可生物吸收的聚酯材料与抗凝血药物通过共混或化学改性得到的复合材料组成,用于提供抗凝血的功能;外载药层由可生物吸收的聚酯材料与抗炎和促进内皮化药物通过共混或化学改性得到的复合材料组成,用于提供抗炎和促进内皮化的功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人体吸收的外周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制作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制作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人体吸收的外周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中间层由可生物吸收的聚酯材料制成,作为支架的主体部分;内载药层由可生物吸收的聚酯材料与抗凝血药物通过共混或化学改性得到的复合材料组成,用于提供抗凝血的功能;外载药层由可生物吸收的聚酯材料与抗炎和促进内皮化药物通过共混或化学改性得到的复合材料组成,用于提供抗炎和促进内皮化的功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克祥,边新超,刘焱龙,张昊,续晋宇,魏然,朱翠琳,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