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驱动车桥,具体涉及一种轮毂电驱动车桥。
技术介绍
1、随着电驱动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电动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快,常见的电驱动结构包括:中央电驱总成、集成式电驱动车桥和轮毂电驱动车桥。中央电驱总成是在传统燃油车的基础上将发动机和变速箱替换为电机+减速器结构,可匹配应用于轻、中、重型汽车,但其传动路线长、驱动效率低,影响电动车辆底盘整体结构布置,同时车辆能耗相对较高;集成式电驱动车桥具有传动路线短、集成度高、重量轻等优势,解决了中央电驱总成整车底盘布置困难和能耗较高的问题,但其多采用刚性结构,难以满足全驱或高通过性车辆的工况使用需求;轮毂电驱动车桥将电机和减速器集成设置于车辆轮边总成内,虽然能够满足全驱或高通过性需求,但因其尺寸结构的限制,无法采用常规大速比齿轮传动系统(平行轴结构尺寸大,无法安装;常规单行星排无法满足高车速使用需求,极易产生轮边高温问题),承载及驱动能力较弱,无法满足特征车辆的使用需求。
2、商用越野车是一种专为满足商业运输和特定工作环境需求而设计的车辆,通常用于商务接待、牵引以及商业运输等用途,因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毂电驱动车桥,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驻车制动器总成、转向节总成、电机总成、行车制动器总成和轮边减速器总成,两组所述驻车制动器总成、转向节总成、电机总成、行车制动器总成和轮边减速器总成对称布置在所述电驱桥左右两侧;且所述驻车制动器总成、转向节总成、电机总成、行车制动器总成和轮边减速器总成依次轴向连接;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电驱动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总成还包括定子、转子和电机内壳体;所述电机外壳位于所述电机内壳外侧;所述电机内壳外部沿径向设置有多条环形凹槽,所述定子、转子、电机轴均设置在所述电机内壳中;所述电机轴的两端设置有外花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毂电驱动车桥,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驻车制动器总成、转向节总成、电机总成、行车制动器总成和轮边减速器总成,两组所述驻车制动器总成、转向节总成、电机总成、行车制动器总成和轮边减速器总成对称布置在所述电驱桥左右两侧;且所述驻车制动器总成、转向节总成、电机总成、行车制动器总成和轮边减速器总成依次轴向连接;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电驱动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总成还包括定子、转子和电机内壳体;所述电机外壳位于所述电机内壳外侧;所述电机内壳外部沿径向设置有多条环形凹槽,所述定子、转子、电机轴均设置在所述电机内壳中;所述电机轴的两端设置有外花键,且远离所述转向节总成的一端为空心轴;所述电机轴与转子固定,所述定子位于所述转子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毂电驱动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制动器总成还包括制动器壳体、一对制动钳体和位于所述行车制动盘两侧的摩擦片,所述制动器壳体与一对制动钳体相对设置,通过钳体支撑支架支撑并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制动器壳体与一对制动钳体之间均相对设置有制动活塞,所述行车制动盘位于相对的所述制动活塞之间,且所述制动活塞与摩擦片相抵接,通过所述制动活塞相对运动使得摩擦片与行车制动盘相互抵接实现行车制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毂电驱动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制动盘两侧的摩擦片之间设置有导向销和复位弹簧,所述导向销依次穿过制动钳体、制动钳体一侧的摩擦片上端、复位弹簧、行车制动盘一侧的摩擦片上端以及制动器壳体;且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外侧分别与摩擦片的上端内侧抵接,当所述制动活塞推动所述摩擦片相对运动时,所述复位弹簧收缩;当所述复位弹簧复位时,推动所述摩擦片与行车制动盘脱离,使得所述制动活塞相互远离,解除制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毂电驱动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器壳体上设置有两路油道,一对所述制动钳体上各设置有一条油道,且所述制动器壳体上的两路油道分别与各自对应的制动钳体上的油道相连通;所述制动器壳体上的两路油道均包括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以及第四油道;一对所述制动钳体上的油道均包括第五油道和第六油道,且所述第四油道与第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平平,高刚刚,苏武,杨博华,魏正平,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