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煤炭综采支护,具体涉及一种循环挂模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沿空留巷支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但在挂模方面,普遍采取单体支柱辅助,人为巷道顶板挂装模袋的方式,且需要多名工人协同作业,该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作业效率低等问题。因此需要一种高效安全的循环挂模装置,减少人员参与、降低井下劳动强度,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挂模工作效率,实现挂模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循环挂模装置;解决目前人为巷道顶板挂装模袋的方式效率低、安全性差的问题。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循环挂模装置,包括左右对称的两组支撑自移机构,每组支撑自移机构包括通过推移油缸相连接的前侧锚固支撑体与后侧锚固支撑体,所述后侧锚固支撑体包括后侧底座,在每个后侧底座上分别设置有前后两组升降抓取机构,每组升降抓取机构包括一个可升降的升降座,在每个升降座上沿着左右方向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挂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对称的两组支撑自移机构(1),每组支撑自移机构(1)包括通过推移油缸(6)相连接的前侧锚固支撑体(4)与后侧锚固支撑体(5),所述后侧锚固支撑体(5)包括后侧底座(12),在每个后侧底座(12)上分别设置有前后两组升降抓取机构(2),每组升降抓取机构(2)包括一个可升降的升降座,在每个升降座上沿着左右方向滑动设置有两个上下分布的勾取卡爪(207);在每个后侧底座(12)上分别设置有一组支撑塑形机构(3),每组支撑塑形机构(3)包括四根前后分布的单体支柱(301),四根单体支柱(301)通过上下两块固定板(302)相固定连接,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挂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对称的两组支撑自移机构(1),每组支撑自移机构(1)包括通过推移油缸(6)相连接的前侧锚固支撑体(4)与后侧锚固支撑体(5),所述后侧锚固支撑体(5)包括后侧底座(12),在每个后侧底座(12)上分别设置有前后两组升降抓取机构(2),每组升降抓取机构(2)包括一个可升降的升降座,在每个升降座上沿着左右方向滑动设置有两个上下分布的勾取卡爪(207);在每个后侧底座(12)上分别设置有一组支撑塑形机构(3),每组支撑塑形机构(3)包括四根前后分布的单体支柱(301),四根单体支柱(301)通过上下两块固定板(302)相固定连接,四根单体支柱(301)上设置有同一张塑形网(304),上下两块固定板(302)分别与上下两个勾取卡爪(207)相钩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挂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锚固支撑体(4)包括前侧底座(9)、前侧立柱(8)、前侧横梁(7),前侧底座(9)位于地面上,前侧横梁(7)位于前侧立柱(8)的上方,前侧立柱(8)竖直设置,前侧立柱(8)的下端与前侧底座(9)上端面相连接,前侧立柱(8)的上端与前侧横梁(7)的下端面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循环挂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锚固支撑体(5)还包括后侧立柱(11)、后侧横梁(10),后侧底座(12)位于前侧底座(9)后侧的地面上,后侧横梁(10)位于后侧底座(12)前端的上方,后侧立柱(11)竖直设置,后侧立柱(11)的下端与后侧底座(12)的前端上端面相连接,后侧立柱(11)的上端与后侧横梁(10)的下端面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循环挂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移油缸(6)沿着前后方向水平设置,推移油缸(6)的缸体一端与前侧底座(9)的上端面后端相连接,推移油缸(6)的活塞杆一端与后侧底座(12)的上端面前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挂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抓取机构(2)还包括升降油缸(202);所述升降座包括前后两个升降框体(201),所述升降框体(201)为下端开口的方形框体结构,前后两个升降框体(201)通过上下两块连接板(203)相固定连接;在每个升降框体(201)内部设置有一个导向柱,导向柱的下端与后侧底座(12)的上端相固定连接,升降框体(201)在导向柱外侧进行滑动;在两个升降框体(201)相互远离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瑞杰,常惠杰,韩赵峰,黄勇杰,杨玥,李璟,刘晓强,张迪,曹一凡,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平阳煤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