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电磁波消除的智能温控方法及其电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63149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11 15: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自动电磁波消除的智能温控方法及其电加热装置,属于电加热领域,包括以下步骤:a.将用电器的两眼插头插入插排后,对用电器的两眼插头进行检测;b.检测电路检测两眼插头的火线,并将检测结果输出至单片机;c.利用单片机分析检测结果,判断当前插头电路是否与插排电路一致;d.若单片机判断不一致,把两眼插头反向后再次插入插排,单片机再次进行判断是否一致,若一致,则感应电消除;单片机记录两眼插头与插排电路一致的状态,并将此信息存储在内存中,同时发送到显示界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实现了全自动检测过程,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和效率;通过单片机的智能分析和判断,能够精确地识别和处理两眼插头与插排电路的一致性问题,确保电磁波的有效消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自动电磁波消除的智能温控方法及其电加热装置,属于电加热领域。


技术介绍

1、随着现代家居生活的发展,电加热系列产品因其便利性和舒适性而日益普及。这些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电热毯、电热炕板、电热膜、加热榻榻米、理疗类加热垫(如玉石、砭石、红光、超长波等)、电热暖气片、加热墙暖画、电热地垫以及电地暖等。然而,这些产品在提供温暖的同时,也可能产生电磁辐射、感应电和辐射静电等问题,这些电磁波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2、目前市面上的无电磁产品主要技术路线为双向或多项金属丝并行来达到消除电磁波的问题,本方案只是消除了磁场的危害,而并未消除电场的危害,用简单的感应电笔就可以测出。

3、其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具体为:

4、磁场与电场的消除不平衡:目前市面上的无电磁产品主要采用双向或多项金属丝并行的技术路线来消除磁场的危害。然而,这种方法并未能有效消除电场的危害,简单的感应电笔测试即可揭示这一问题。

5、接地线的局限性:许多电磁消除概念产品需要接地线来引出电磁波,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线并未真正接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波全自动检测和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电磁波消除的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具体为:当两眼插头插入插排后,该两眼插头的其中一根线通过双路可控硅输出电路形成火线的感应点M1,所述的检测电路输出火线的感应点M2,该感应点M2与感应点M1之间形成感应间距;所述的双路可控硅输出电路包括第一可控硅输出电路和第二可控硅输出电路,所述的第一可控硅输出电路包括第一光耦器件U2、第一可控硅Q1、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6,该第一光耦器件U2的第1引脚串联电阻R4后接入VCC-5V,该第一光耦器件U2的第2引脚接入单片机IC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波全自动检测和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电磁波消除的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具体为:当两眼插头插入插排后,该两眼插头的其中一根线通过双路可控硅输出电路形成火线的感应点m1,所述的检测电路输出火线的感应点m2,该感应点m2与感应点m1之间形成感应间距;所述的双路可控硅输出电路包括第一可控硅输出电路和第二可控硅输出电路,所述的第一可控硅输出电路包括第一光耦器件u2、第一可控硅q1、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6,该第一光耦器件u2的第1引脚串联电阻r4后接入vcc-5v,该第一光耦器件u2的第2引脚接入单片机ic3的第32引脚,该第一光耦器件u2的第4引脚串联电阻r5后接入第一可控硅q1的第2接线端,且在该第一可控硅q1的第2接线端形成第二加热区域;该第一可控硅q1的第3接线端与电阻r6的一端以及第一光耦器件u2的第6引脚连接,该第一可控硅q1的第1接线端与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入火线的感应点m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电磁波消除的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可控硅输出电路包括第二光耦器件u3、第二可控硅q2、电阻r7、电阻r8和电阻r9,该第二光耦器件u3的第1引脚串联电阻r7后接入vcc-5v,该第二光耦器件u3的第2引脚接入单片机ic3的第4引脚,该第二光耦器件u3的第4引脚串联电阻r9后接入第二可控硅q2的第2接线端,且在该第二可控硅q2的第2接线端形成第一加热区域;该第二可控硅q2的第3接线端与电阻r8的一端以及第二光耦器件u3的第6引脚连接,该第二可控硅q2的第1接线端与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入火线的感应点m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电磁波消除的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具体为:当两眼插头插入插排后,该两眼插头的其中一根线通过单路可控硅输出电路形成火线的感应点m1,所述的单路可控硅输出电路包括第三光耦器件u21、第三可控硅q3、电阻r71、电阻r51和电阻r34,该第三光耦器件u21的第1引脚接入5v电压,该第三光耦器件u21的第2引脚串联电阻r71后接入单片机ic3的第25引脚,该第三光耦器件u21的第4引脚接入第三可控硅q3的第3接线端以及电阻r34的一端,所述第三可控硅q3的第1接线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冠翔王显勇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冠锐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