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支模的圈梁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61019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11 14:55
本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免支模的圈梁模块,包括:模块底板和安装在所述模块底板两侧的侧板,相邻所述圈梁模块通过侧板连接,所述侧板包括侧板主体、设置在侧板主体侧面的外连接部以及与相邻侧板主体的外连接部拼接的内连接部,所述侧板主体具有外饰面和用于与混凝土直接接触的内饰面,所述侧板主体的内饰面上设有若干凹槽。本技术提供的免支模的圈梁模块为开口型模型,方便后续工程中圈梁钢筋的绑扎,钢筋绑扎后不影响圈梁模块的使用,圈梁模块拼接牢固且混凝土浇筑圈梁时不易漏浆。侧板主体的内饰面设有若干凹槽,提高圈梁模块与现浇混凝土的粘结力,提高混凝土凝固后与圈梁模块的结构一体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尤其是涉及一种免支模的圈梁模块


技术介绍

1、在建筑工程墙体砌筑施工中,圈梁作为一种受力构件,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抗倾覆能力。在地震区,圈梁能够承担部分地震力,通过钢筋与混凝土的协同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圈梁可以将楼板、屋面板等上部结构的荷载均匀地传递到柱子和墙体上,保证荷载的合理分布。圈梁施工工艺的合理应用,有助于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总的来说,圈梁施工工艺在建筑物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稳定结构、增强抗震、分配荷载等多重重要作用,是现代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传统的圈梁施工工艺一般是在待墙体砌筑完成之后,再支设木模板,需要经过配模、支模、固定、拆模等工序,这种工艺存在施工周期长,施工工序多,圈梁的整体质量及施工观感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墙体整体施工进度,模板和人工等投入较多,经济性不高,消耗大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无需支模、拆模、与混凝土结合度强,圈梁质量高的圈梁模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免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免支模的圈梁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块底板(11)和安装在所述模块底板(11)两侧的侧板(12),相邻所述圈梁模块(1)通过侧板(12)连接,所述侧板(12)包括侧板主体(121)、设置在侧板主体(121)侧面的外连接部(122)以及与相邻侧板主体(121)的外连接部(122)拼接的内连接部(123),所述侧板主体(121)具有外饰面(1211)和用于与混凝土(b)直接接触的内饰面(1212),所述侧板主体(121)的内饰面(1212)上设有若干凹槽(12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圈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22)的宽度由内饰面(1212)朝向外饰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免支模的圈梁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块底板(11)和安装在所述模块底板(11)两侧的侧板(12),相邻所述圈梁模块(1)通过侧板(12)连接,所述侧板(12)包括侧板主体(121)、设置在侧板主体(121)侧面的外连接部(122)以及与相邻侧板主体(121)的外连接部(122)拼接的内连接部(123),所述侧板主体(121)具有外饰面(1211)和用于与混凝土(b)直接接触的内饰面(1212),所述侧板主体(121)的内饰面(1212)上设有若干凹槽(12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圈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22)的宽度由内饰面(1212)朝向外饰面(1211)的方向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圈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22)的最小宽为凹槽(1222)最大宽度的0.5~1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圈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22)的深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子楚黄金波梅权斌刘佩华卓奇王昊江喜吴建杰盛康杰魏学东刘恒超金宇超郑育军吕杰春金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