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在聚碳酸酯二元醇合成中的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4360694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11 14:53
本申请属于化工材料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在聚碳酸酯二元醇合成中的应用。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酯交换反应和/或缩聚反应的催化剂,为:钾改性镁铝水滑石。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为:沉淀法或浸渍法;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催化剂或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产品在生物基聚碳酸酯二元醇合成中的应用。经实验测定,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所制得的生物基聚碳酸酯二元醇,数均分子量分布窄,醇羟值稳定,且所使用的催化剂为非均相催化剂,可通过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制备得到的聚碳酸酯二元醇分子量分布宽、醇羟值不稳定以及不易与制备过程中所使用的催化剂分离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化工材料生产,尤其涉及一种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在聚碳酸酯二元醇合成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1、聚氨基甲酸酯(polyurethane)是一类在主链上含有氨基甲酸酯链段(-nhcoo-)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通常是由硬段原料二异氰酸酯和软段低聚物二元醇为原料合成。其中,以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为低聚物合成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水解性、耐热性、耐氧化性及耐磨性。因此,随着聚碳酸酯型聚氨酯新材料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使用,聚碳酸酯二元醇产品也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

2、目前,光气法、二氧化碳环氧化物调节共聚法、环状碳酸酯的开环聚合法、小分子碳酸酯酯交换法等方法已经被开发合成聚碳酸酯二元醇。目前工业上主要采取的合成方法为:碳酸二甲酯与二羟基化合物在催化剂作用下通过缩聚反应得到的聚碳酸酯二元醇。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催化剂与产品通常难以有效分离,使得聚碳酸酯二元醇的品质较低,强碱性催化剂的残留,不仅会使得聚碳酸酯二元醇羟值不稳定,分子量分布较宽,而且会使得合成的聚氨酯弹性体的物理性能及耐化学品腐蚀性能较低,甚至无法作为原料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酯交换反应和/或缩聚反应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为:钾改性镁铝水滑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摩尔份计,所述催化剂中,镁元素与铝元素的比为(1~4):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摩尔份计,所述催化剂中,镁元素和铝元素的总摩尔量与钾元素的摩尔比为(0.5~10):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中,钾元素的钾源选自:氯化钾、硝酸钾、碳酸钾以及氢氧化钾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酯交换反应和/或缩聚反应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为:钾改性镁铝水滑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摩尔份计,所述催化剂中,镁元素与铝元素的比为(1~4):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摩尔份计,所述催化剂中,镁元素和铝元素的总摩尔量与钾元素的摩尔比为(0.5~10):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中,钾元素的钾源选自:氯化钾、硝酸钾、碳酸钾以及氢氧化钾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中,镁元素的镁源选自:氯化镁、硝酸镁、碳酸镁以及氢氧化镁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中,铝元素的铝源选自:氯化铝、硝酸铝、碳酸铝以及氢氧化铝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7.一种包括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为:沉淀法或浸渍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法的方法为:镁源、铝源和钾源配成混合液,滴加弱碱性溶液后静置进行晶化,过滤后洗涤所得的中间体依次经干燥和焙烧,得钾改性镁铝水滑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弱碱性溶液选自:氨水、乙醇胺、二乙醇胺以及三乙醇胺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所述弱碱性溶液的浓度为5~25mol/l。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的温度为80~120℃,所述干燥的时间为6~12h。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焙烧的温度为300~800℃,所述焙烧的时间为3~8h。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渍法的方法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弱碱性溶液选自:乙醇胺、二乙醇胺以及三乙醇胺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所述弱碱性溶液的浓度为5~25mol/l。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第一次干燥的温度为80~120℃,所述第一次干燥的时间为6~12h。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第一次焙烧的温度为300~800℃,所述第一次焙烧的时间为3~8h。

16.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第二次干燥的温度为80~120℃,所述第二次干燥的时间为6~12h。

17.根据权利要求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冰莹申小龙孙卫中张小明邓兆敬马瑞丽张野
申请(专利权)人:中化学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