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编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59432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编码器,涉及旋转编码器。包括轴芯及轴套;还包括转盘,在转盘的上、下表面上均制有接触片,随着转盘随轴芯转动,上接触片及下接触片同步随轴芯转动;转盘的上、下分别设置上、下本体;上电刷与上端子整体成型并包塑于上本体,下电刷与下端子整体成型并包塑于下本体;转盘上的上、下接触片分别与上、下电刷配合并接触,转盘上的上、下接触片同步随轴芯转动分别改变与上、下电刷的接触,从上、下端子输出相关的编码信号。其有益效果是:上、下接触片制作在同一个转盘上,使编码器的体积变小;上、下排接触片或电刷因转动不同步而导致信号提前或滞后的问题得以克服;可以减少手工操作产生的组装差异而导致的不同步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旋转编码器,尤其是其中的逻辑编码器。
技术介绍
编码器为输出控制信号的电子元件,它把若干位二进制数码0和l,按一定规律进行编排,组成不同的代码。旋转编码器为编码器中的一个类型,应用广泛。对于旋转编码器中的逻辑编码器,在实现相同功能的情况下第一现有技术的产品体积大,线路结构复杂;第二、由于接触片安装于上下排不同的本体,各自对应的电刷也各自上下独立安装,档位切换时,信号改变的脚数包括1 2层,而信号的改变是通过旋转改变接触来实现的,在旋转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同步误差,导致信号提前或滞后的情况,造成逻辑编码的误差。 市场需要一种体积小、安装时占用空间小、能克服导致信号提前或滞后的同步误差问题的旋转逻辑编码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输出逻辑编码的旋转编码器体积大、线路结构复杂及导致信号提前或滞后的同步误差的不足,推出一种编码器,它具有体积小、线路结构简单及不再存在导致信号提前或滞后的同步误差的特点。 为此,本专利技术一种编码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构造本专利技术一种编码器,包括上下设置的轴芯及轴套(此处指出的上下设置仅是为了以下叙述的方便而已),顺着轴套的轴线开有轴孔,轴芯的中段位于轴套的轴孔中,轴芯能在轴套的轴孔中转动;还包括转盘,呈圆盘状的所述转盘的中心部位制有轴孔让轴芯穿过,使转盘随轴芯转动,在转盘的上、下表面上均制有接触片,其分别为上接触片、下接触片,随着转盘随轴芯转动,上接触片及下接触片同步随轴芯转动;转盘的上、下分别设置上本体、下本体;上电刷与上端子整体成型并包塑于上本体,且上电刷的刷爪及上端子的端部露出;下电刷与下端子整体成型并包塑于下本体,且下电刷的刷爪及下端子的端部露出;转盘上的上接触片、下接触片分别与上电刷、下电刷配合并接触,转盘上的上接触片及下接触片同步随轴芯转动分别改变与上电刷、下电刷的接触,从上端子、下端子输出相关的编码信号。 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阐述 在转盘的上、下表面上分别印制作为金属膜层的上接触片、下接触片。 所述上接触片、下接触片分别制有与相应的电刷接触时形成导通、断开组合关系的图案结构。 所述上端子、下端子各包括一个公共端子,两个识别端子。 所述上电刷、下电刷各制有3个刷爪。 所述上本体的轴线部位制有轴孔,轴芯穿过上本体的轴孔;上本体的下表面及下本体的上表面分别制有一凹坑,上本体的下表面与下本体的上表面相贴合,上本体的凹坑3与下本体的凹坑对合拼接,所述转盘位于对合拼接的上本体的凹坑及下本体的凹坑中,使转盘的上接触片、下接触片分别与上电刷、下电刷接触,且轴芯的下端穿过上本体的轴孔插入转盘上的与轴芯下端的形状及尺寸相配合的轴孔,使转盘随轴芯转动。 在上本体的上表面安装并定位隔板,隔板上制有轴孔让轴芯穿过。 在轴套下部制有的凹坑中安装止动座,盘状的止动座的中心部位制有轴孔让轴芯通过,止动座随轴芯转动,止动座的盘面的边缘凸伸一凸块,轴套下部的凹坑中制有一向凹坑中心伸出的止动块,止动座随轴芯转动时其上的凸块不能越过轴套下部的凹坑中制有的止动块以起到止动作用。 在隔板的上表面安装定位一定位片,其上制有轴孔让轴芯穿过;定位片上围绕轴孔制有一圈均匀分布的定位孔。 在止动座的底面铆接定位转动片,定位转动片其中心部位制有轴孔让轴芯穿过,定位转动片上制有定位凸,定位转动片与位于其下的定位片配合,所述定位凸的位置恰好与位于其下的定位片上的定位孔上下相对,定位转动片与止动座一同随轴芯转动,所述定位凸从一定位孔落入另一定位孔而定位,从端子输出相应的编码信号,同时给人以手感,便于控制旋转操作。 本专利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其一、上接触片与下接触片制作在同一个转盘上,安装接触片或刷子的转动件减少,两排端子者可以减少一个安装接触片或刷子的转动件,四排端子者可以减少两个安装接触片或刷子的转动件,使编码器的体积变小,少占使用对象的安装空间;其二、上接触片及下接触片制作在同一转盘上,上接触片及下接触片同步转动,同步改变上接触片与上端子、下接触片与下端子的接触,现有技术中上、下排接触片或电刷因转动不同步而导致信号提前或滞后的问题得以克服。其三、将电刷包塑于本体,可以减少手工操作产生的组装差异而导致的不同步问题。四、用途广泛,适用于车载机器、收音机、通讯设备等。附图说明 图l为本专利技术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部件分列示意图。 图3为上接触片示意图(用斜线标示的部分为金属部)。 图4为下接触片示意图(用斜线标示的部分为金属部)。 图中1、轴芯;2、卡环;3、轴套;31、止动块;4、止动座;5、定位转动片;51、定位凸;6、定位片;61、定位孔;7、隔板;8、上端子;9、上本体;10、上电刷;11、转盘;12、上接触片;13、下接触片;14、下本体;15、下端子;16、下电刷;17、后盖;18、铆钉。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编码器,包括上下设置的轴芯1及轴套2,顺着轴套2的轴线开有轴孔,轴芯1的中段位于轴套2的轴孔中,轴芯1能在轴套2的轴孔中转动;还包括转盘ll,呈圆盘状的所述转盘11的中心部位制有轴孔让轴芯穿过,使转盘11随轴芯1转动,在转盘11的上、下表面上均制有接触片,其分别为上接触片12、下接触片13,随着转盘11随轴芯1转动,上接触片12及下接触片13同步随轴芯1转动;转盘11的上、下分别设置上本体9、下本体14 ;上电刷10与上端子8整体成型并包塑于上本体9,且上电刷10的刷爪 及上端子8的端部露出;下电刷16与下端子15整体成型并包塑于下本体14,且下电刷16 的刷爪及下端子15的端部露出;转盘11上的上接触片12、下接触片13分别与上电刷10、 下电刷16配合并接触,转盘11上的上接触片12及下接触片13同步随轴芯1转动分别改 变与上电刷10、下电刷16的接触,从上端子8、下端子15输出相关的编码信号。 在转盘11的上、下表面上分别印制作为金属膜层的上接触片12、下接触片13。 所述上接触片12、下接触片13分别制有与相应的电刷接触时形成导通、断开组合 关系的图案结构。 所述上端子8、下端子15各包括一个公共端子,两个识别端子。 所述上电刷10、下电刷16各制有3个刷爪。 所述上本体9的轴线部位制有轴孔,轴芯1穿过上本体9的轴孔;上本体9的下表 面及下本体14的上表面分别制有一凹坑,上本体9的下表面与下本体14的上表面相贴合, 上本体9的凹坑与下本体14的凹坑对合拼接,所述转盘11位于对合拼接的上本体9的凹 坑及下本体14的凹坑中,使转盘11的上接触片12、下接触片13分别与上电刷10、下电刷 16接触,且轴芯1的下端穿过上本体9的轴孔插入转盘11上的与轴芯1下端的形状及尺寸 相配合的轴孔,使转盘11随轴芯1转动。 在上本体9的上表面安装并定位隔板7,隔板7上制有轴孔让轴芯1穿过。 在轴套2下部制有的凹坑中安装止动座4,盘状的止动座4的中心部位制有轴孔让 轴芯1通过,止动座4随轴芯1转动,止动座4的盘面的边缘凸伸一凸块,轴套3下部的凹 坑中制有一向凹坑中心伸出的止动块31,止动座4随轴芯1转动时其上的凸块不能越过轴 套3下部的凹坑中制有的止动块31以起到止动作用。 在隔板7的上表面安装定位一定位片6,其上制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编码器,包括上下设置的轴芯(1)及轴套(2),顺着轴套(2)的轴线开有轴孔,轴芯(1)的中段位于轴套(2)的轴孔中,轴芯(1)能在轴套(2)的轴孔中转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盘(11),呈圆盘状的所述转盘(11)的中心部位制有轴孔让轴芯穿过,使转盘(11)随轴芯(1)转动,在转盘(11)的上、下表面上均制有接触片,其分别为上接触片(12)、下接触片(13),随着转盘(11)随轴芯(1)转动,上接触片(12)及下接触片(13)随轴芯(1)转动;转盘(11)的上、下分别设置上本体(9)、下本体(14);上电刷(10)与上端子(8)整体成型并包塑于上本体(9),且上电刷(10)的刷爪及上端子(8)的端部露出;下电刷(16)与下端子(15)整体成型并包塑于下本体(14),且下电刷(16)的刷爪及下端子(15)的端部露出;转盘(11)上的上接触片(12)、下接触片(13)分别与上电刷(10)、下电刷(16)配合并接触,转盘(11)上的上接触片(12)及下接触片(13)随轴芯(1)转动分别改变与上电刷(10)、下电刷(16)的接触,从上端子(8)、下端子(15)输出相关的编码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志良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长泰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