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车流监控的智能化桥隧结合处结构及其配重调整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57698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06 17:43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车流监控的智能化桥隧结合处结构,桥梁和沉管隧道上靠近沉井结构处设有道路监控区域,道路监控区域沿线设有监控摄像头和布置在路面的道路称重装置,沉井与桥梁对接过渡段和沉井与沉管对接过渡段设有道路称重装置,沉井结构设有中央下沉部,中央下沉部内设有并排布置的独立的第一升降台和第二升降台,还设有第一提升缆链,中央下沉部上端口处设有驱动轮,第一提升缆链中部绕过连杆,第一提升缆链一端连接第一升降台上端,第一提升缆链另一端连接第二升降台上端,第一升降台和第二升降台可升降以与桥梁或沉管隧道对接,解决了桥隧过渡区域道路衔接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车流监控的智能化桥隧结合处结构及其配重调整方法


技术介绍

1、桥隧结合的施工方法根据河床的特点在浅水区建设桥梁,深水区建设隧道,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外的各种大型海峡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桥梁和隧道之间的过渡区域通常采用自然岛屿和人工岛来实现。

2、人工岛属于填海造地工程,涉及到的地基处理以及陆域回填土石方量大,废弃土以及填料不仅占用紧张的用地面积,而且运输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特别是在深水区域,为了保证桥梁和隧道之间的平缓过渡,需要延长人工岛的长度,进一步提升了造价和建设难度。

3、专利技术申请公布号cn111485579a公开了一种悬浮隧道与深水悬索桥之间的桥隧过渡转换结构,但能适应的过渡高程有限,深水条件下仍需修建大体量的螺旋式引桥。专利技术申请公布号cn116024949a公布了一种无岛式跨海通道桥隧转换结构和方法,通过具有高度差的通道结构作为桥隧转换部位,该结构仍需要较长的距离才能满足行车要求,且对结构之间的接头防水防渗要求较高。

>4、以上结构虽然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车流监控的智能化桥隧结合处结构,其特征是:包括沉井结构(1)、桥梁(2)和沉管隧道(3),沉井结构(1)和桥梁(2)对接处设有沉井与桥梁对接过渡段(201),沉井结构(1)和沉管隧道(3)对接处设有沉井与沉管对接过渡段(301),桥梁(2)和沉管隧道(3)上靠近沉井结构(1)处设有道路监控区域,道路监控区域沿线设有摄像头和布置在路面的道路称重装置(15),沉井与桥梁对接过渡段(201)和沉井与沉管对接过渡段(301)设有道路称重装置(15),沉井结构(1)设有中央下沉部(103),中央下沉部(103)内设有并排布置的独立的第一升降台(11)和第二升降台(12),还设有第一提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车流监控的智能化桥隧结合处结构,其特征是:包括沉井结构(1)、桥梁(2)和沉管隧道(3),沉井结构(1)和桥梁(2)对接处设有沉井与桥梁对接过渡段(201),沉井结构(1)和沉管隧道(3)对接处设有沉井与沉管对接过渡段(301),桥梁(2)和沉管隧道(3)上靠近沉井结构(1)处设有道路监控区域,道路监控区域沿线设有摄像头和布置在路面的道路称重装置(15),沉井与桥梁对接过渡段(201)和沉井与沉管对接过渡段(301)设有道路称重装置(15),沉井结构(1)设有中央下沉部(103),中央下沉部(103)内设有并排布置的独立的第一升降台(11)和第二升降台(12),还设有第一提升缆链(5),中央下沉部(103)上端口处设有驱动轮(504),第一提升缆链(5)中部绕过连杆(501),第一提升缆链(5)一端连接第一升降台(11)上端,第一提升缆链(5)另一端连接第二升降台(12)上端,第一升降台(11)和第二升降台(12)可升降以与桥梁(2)或沉管隧道(3)对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车流监控的智能化桥隧结合处结构,其特征是:第一升降台(11)和第二升降台(12)包括中央升降架(6),中央升降架(6)上设有载车台(8),第一腔室(101)设在第一升降台(11)的载车台(8)内,第二腔室(102)设在第二升降台(12)的载车台(8)内,中央下沉部(103)上端口处设有驱动轮(504),驱动轮(504)上绕有第一提升缆链(5),第一提升缆链(5)一端连接第一升降台(11)的载车台(8)上端,第一提升缆链(5)另一端连接第二升降台(12)的载车台(8)上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车流监控的智能化桥隧结合处结构,其特征是:各载车台(8)外侧设有外框升降架(7),中央下沉部(103)上端口还设有第二定滑轮(1301)和绕接在第二定滑轮(1301)上的第二提升缆链(13),第二提升缆链(13)一端连接中央升降架(6),第二提升缆链(13)另一端链接外框升降架(7),外框升降架(7)上设有可变配重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基于车流监控的智能化桥隧结合处结构,其特征是:外框升降架(7)上设有台板(702),中央下沉部(103)底部设有带动力滚筒(703),带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先导陈迪郁仇正中潘桂林王聪林红星张磊赵东梁韩鹏鹏骆钊肖苡辀孙婉静杨汉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