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54325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03 12:23
本技术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太阳能电池包括半导体基底,半导体基底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包括电极收集区;电极收集区包括沿第一方向交替间隔分布的多子区和少子区;沿第一方向,位于硅片两个相对的边缘的收集区均为多子区;第一掺杂半导体部,设置于多子区;第二掺杂半导体部,设置于少子区,第二掺杂半导体部与第一掺杂半导体部的导电类型相反。通过设置于第一面的边缘的多子区,即背表面场区,即与半导体基底具有相同的导电类型,不需要去除钝化接触导电结构的绕镀或额外的工艺进行绝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的至少一种实施例涉及光伏,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1、现有的太阳能电池中,正电极及负电极可均设置于电池片的背光面,在太阳能电池的受光面被太阳光照射时,太阳能电池的基底产生空穴-电子对。在p-n结内电场的作用下,光生空穴流向p区,光生电子流向n区,以在接通电路时形成电流。半导体基底可以为n型掺杂也可以为p型掺杂,与半导体基底掺杂类型相同的载流子收集区为多子区,即背表面场;与半导体基底掺杂类型相反的载流子收集区为少子区,即发射极。在电池的制造过程中,硅片边缘区域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如不利于边缘载流子收集,这些缺陷会对电池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相较于传统双面太阳电池,太阳能电池的发射极和背表面场若均在电池背面间隔排列,发射极和背表面场的交错分布影响了载流子的收集,需要对发射极和背表面场进行绝缘隔离,尤其在半导体基底边缘,还要考虑绕镀对载流子收集的影响,如果将半导体基底边缘设置为发射极,即与半导体基底的掺杂类型相反,需要引入复杂的工艺如去绕镀等,来形成绝缘结构防止边缘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掺杂半导体部(15)的导电类型为N型,所述第二掺杂半导体部(16)的导电类型为P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掺杂半导体部(15)包括掺杂多晶硅层;第二掺杂半导体部(16)包括掺杂多晶硅、掺杂非晶硅、掺杂微晶硅、掺杂纳米晶硅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面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多子区(23)和所述少子区(24)之间的区域为间隔区(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掺杂半导体部(15)的导电类型为n型,所述第二掺杂半导体部(16)的导电类型为p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掺杂半导体部(15)包括掺杂多晶硅层;第二掺杂半导体部(16)包括掺杂多晶硅、掺杂非晶硅、掺杂微晶硅、掺杂纳米晶硅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面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多子区(23)和所述少子区(24)之间的区域为间隔区(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掺杂半导体部(15)覆盖有第一透明导电层(13),第二掺杂半导体部(16)上覆盖有第二透明导电层(19),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9)在所述间隔区(22)绝缘断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3)还延伸覆盖至少部分半导体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根顺吴华方亮徐希翔
申请(专利权)人:鄂尔多斯市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