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1、传统建筑工程在吊装散装材料时,通常采用钢丝绳进行绑扎固定,并通过卸扣连接吊机钢丝绳和捆扎钢丝绳。然而,施工现场存在多种不利因素,例如钢丝绳表面油脂较多、散装材料重心不明确、材料在高空中易受风速影响以及工人操作不规范等。这些因素导致钢丝绳与卸扣之间容易产生滑移,从而引发吊装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例如:材料在吊装过程中出现摇晃、倾覆,导致钢丝绳在吊装时的受力状态容易由静态受力转变为动态受力,使得绳体内部应力集中,最终引发局部磨损和疲劳断裂;在钢丝绳滑移后,荷载容易由卸扣扣顶转移到卸扣扣体,导致卸扣变形,使材料脱落,从而影响吊装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吊装作业中捆扎钢丝绳相对于吊装钢丝绳会发生滑移而导致安全隐患的缺陷,提供一种固定装置。
2、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3、一种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吊装件和捆扎件,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连接,第一夹持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件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夹持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第一夹持部与用于捆扎待运材料的捆扎件连接,第二夹持部与吊装件连接固定,吊装件用于吊装待运材料。
4、在本方案中,通过第一夹持部能够可靠地夹持固定住捆扎件,避免捆扎件在运输和移动过程中会相对第一夹持件发生滑移,较好地减少了材料在第一方
5、优选地,第一夹持部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卡槽,第二夹持部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卡槽;吊装件和捆扎件分别安装于第二卡槽和第一卡槽内。
6、在本方案中,吊装件和捆扎件分别安装在第二卡槽和第一卡槽内,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对捆扎件的稳固夹持,进而减少了待运材料的晃动,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待运材料都能够得到可靠的固定,不易发生移动或脱落。通过夹持部的卡槽稳固夹持待运材料,增大了接触面积,降低了因单一接触点受力产生的摩擦或振动引起的损耗和磨损,这有助于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和损耗费用。
7、优选地,第一夹持件设置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二夹持件的两侧,两个第一夹持件同轴设置,第二夹持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上设置有凹槽,两个第二夹持单元相拼接以围成第二卡槽;任一个第一夹持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夹持单元,第一夹持单元上设置有卡槽,两个第一夹持单元相拼接以围城第一卡槽。
8、在本方案中,第一夹持部设置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二夹持部的两侧,这样的设计使得固定装置对捆扎件的夹持面积增加,夹持力更加均匀,能够更有效地固定待运材料。两个第一夹持单元相拼接以围城第一卡槽,便于对捆扎件进行固定,在转运材料时,通过拼接和拆卸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单元即可实现对捆扎件的安装和拆卸,能够高效地运送材料且运送过程更稳定安全。第二夹持部也能够实现对吊装件的有效夹持,提高吊装件的受力效果。
9、优选地,固定装置还包括连接架,第一夹持件通过连接架与第二夹持件连接,且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和连接架连接用以围成三角形结构。
10、在本方案中,连接架的加入使得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能够围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结构,这种三角形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有效地分散吊装过程中的荷载,增强固定装置对待运材料的夹持力,提高材料的稳定性。三角形结构具有较好的抗振动性能,能够有效地减少外部振动对固定装置的影响,提高待运材料在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1、优选地,连接架包括多个连接板;其中一个第二夹持单元、一个连接板和一个第一夹持单元依次连接用以形成第一连接单元;另一个第二夹持单元、一个连接板和一个第一夹持单元依次连接用以形成第二连接单元;沿第一方向,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一个第一夹持单元连接用以形成第三连接单元,位于第三连接单元的第一夹持单元分别与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连接用以固定捆扎件,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方向,第一连接单元的第一夹持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的第一夹持单元分别位于第三连接单元的前后两侧,且同一连接单元的第一夹持单元和连接板位于第三连接单元的同一侧。
12、在本方案中,设置多个连接板使得固定装置的稳固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同时使得连接板与第一夹持单元和第二夹持单元之间的连接更加灵活。连接板作为连接点的支撑,能够有效地分散吊装过程中的荷载,提高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其中,第三连接单元的一个第一夹持单元的前侧与一个夹持单元(属于第一连接单元/第二连接单元)的后侧连接以形成用于夹持捆扎件的凹槽,同理,另一个第三连接单元的第一夹持单元的后侧与一个夹持单元(属于第二连接单元/第一连接单元)的前侧连接围城用以夹持捆扎件的凹槽,交叉连接的方式使得连接结构更加稳定。通过连接板使得第一夹持单元与第二夹持单元之间也实现了稳定连接,工作时,工人将捆扎件置于第一夹持单元后再由对应的第一夹持单元连接后固定,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多个连接点的设置,固定装置能够更均匀地分散待运材料在吊装过程中的荷载,减少了单点承载的压力,提高了材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3、优选地,第三连接单元的连接架在背离第二夹持部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凹槽,以用于卡合吊装件。
14、在本方案中,吊装件卡合于限位凹槽内的设计使得吊装件在固定装置中能够被牢固地锁定,能够有效地防止吊装件在侧向上发生移动。一旦吊装件卡合于限位凹槽内,就能够阻止吊装件在固定装置中的侧向滑动,不易发生松动或脱落,有效地提高了固定装置的安全性。
15、优选地,第二夹持部远离第一夹持部的一端为远端、靠近第一夹持部的一端为近端;第二卡槽的尺寸配置为能够供吊装件的一端自远端伸入第二卡槽,自近端延伸出第二卡槽,并绕过第二连接单元后再次自近端伸入第二卡槽并自远端延伸出第二卡槽,以形成吊环结构;其中,限位凹槽用于与吊装件中绕过第二连接单元的部分卡合。和/或,第一夹持单元的凹槽开设为半圆形凹槽,半圆形凹槽的半径与吊装件的半径相等;第一夹持单元的凹槽开设为1/3圆形卡槽,1/3圆形凹槽的半径与捆扎件的半径相等。
16、在本方案中,形成的吊环结构使得吊装件与连接板之间形成紧密的连接,提高了吊装过程中材料的稳固性。通过将吊环结构卡设于限位凹槽内,能够有效地防止吊装件在固定装置中的移动或脱落,提高了吊装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可能性。第一夹持单元的半径与吊装件的半径相等使得吊装件能够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吊装件和捆扎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设置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夹持件同轴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连接架,所述第一夹持件通过所述连接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连接,且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二夹持件和连接架围成三角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单元在背离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凹槽,以用于卡合所述吊装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端为远端、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端为近端;所述第二卡槽的尺寸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橡胶环,所述橡胶环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的至少一端,所述橡胶环用于与所述捆扎件抵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环设置为1/3圆形,且所述橡胶环的半径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的凹槽的半径相等,所述橡胶环设置为多个,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单元的一端均设置有一个所述橡胶环。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两侧均设有紧固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吊装件和捆扎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设置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夹持件同轴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连接架,所述第一夹持件通过所述连接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连接,且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二夹持件和连接架围成三角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单元在背离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凹槽,以用于卡合所述吊装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浩,刘佳,赵国康,胡晓辉,李铭劼,陈磊磊,毛欢建,张家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