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桩端部防护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53143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03 12:16
本申请涉及一种钢管桩端部防护座,包括圆筒,所述圆筒的上端和下端设置有朝向外侧的弧形卷口,所述上端弧形卷口的外径大于钢管桩的外径,所述下端卷边的外径小于钢管桩的内径,所述圆筒内侧设置有C形卡位板,所述C形卡位板的中部与圆筒内侧转动连接,其一端与钢管桩抵接且通过拉紧弹簧与圆筒内侧连接,其另一端通过槽口延伸至圆筒外侧。本技术可避免钢管桩上端棱角直接对钢丝绳进行刮擦,减少钢丝绳的损耗,降低冲击重锤掉落入钢护筒内的概率。同时C型卡位板的设计,在高耸的钢管桩顶部安装或拆除时,可由吊机自动完成,无需人工登高作业,避免高空作业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特别是涉及一种钢管桩端部防护座


技术介绍

1、水中桥梁施工前,往往需要搭设以钢管桩为支承基础的施工栈桥和平台。在钢管桩打入地层过程中,当底端遇到块石或岩石时,需要将块石或岩石冲击砸碎才能继续打入。在钢管桩内冲击砸碎岩石层后下沉钢管桩,可大大提高效率和准确性,但由于钢管桩直径较小,冲击施工时,虽然钢丝绳居中放置,但松弛阶段不可避免地会晃动、磕撞钢管桩上端棱角分明的管口,从而被擦刮致断,导致冲击重锤掉落在钢管桩内,影响正常施工。

2、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在与钢管桩接触部位的钢丝绳上包裹防护套管之类的设施,但冲击重锤冲击砸碎块石或岩石的深度会变化,钢丝绳与钢管桩接触的部位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固定位置的防护方法无法满足现场变化的需要。同时,由于钢管桩长度较大,外露水面过高时,更换防护套管时施工人员登高作业,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钢管桩端部防护座,以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存在的缺陷。

2、钢管桩端部防护座,包括圆筒,所述圆筒的上端和下端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钢管桩端部防护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1),所述圆筒(1)的上端和下端设置有朝向外侧的弧形卷口,所述上端弧形卷口的外径大于钢管桩(2)的外径,所述下端弧形卷口的外径小于钢管桩(2)的内径,所述圆筒(1)内侧设置有C形卡位板(3),所述C形卡位板(3)的中部与圆筒(1)内侧转动连接,其一端与钢管桩(2)抵接且通过拉紧弹簧(4)与圆筒(1)内侧连接,其另一端通过槽口(5)延伸至圆筒(1)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钢管桩端部防护座,其特征在于,所述C形卡位板(3)的开口向下倾斜且朝向钢管桩(2),其与钢管桩(2)连接端及圆筒(1)内侧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弹簧卡柱(6)。...

【技术特征摘要】

1.钢管桩端部防护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1),所述圆筒(1)的上端和下端设置有朝向外侧的弧形卷口,所述上端弧形卷口的外径大于钢管桩(2)的外径,所述下端弧形卷口的外径小于钢管桩(2)的内径,所述圆筒(1)内侧设置有c形卡位板(3),所述c形卡位板(3)的中部与圆筒(1)内侧转动连接,其一端与钢管桩(2)抵接且通过拉紧弹簧(4)与圆筒(1)内侧连接,其另一端通过槽口(5)延伸至圆筒(1)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钢管桩端部防护座,其特征在于,所述c形卡位板(3)的开口向下倾斜且朝向钢管桩(2),其与钢管桩(2)连接端及圆筒(1)内侧相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国湛守库许子彦叶舟迪单亚钢陈叶刚严域荣帅士超方庆林唐海荣张富民夏志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交工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