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箱冷却和润滑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52829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03 12:14
变速箱冷却和润滑油路结构,包括对油液进行冷却的冷却油路和对变速箱内部进行润滑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油路和润滑油路相互独立,冷却油路位于变速箱后端下侧,润滑油路位于冷却油路的上方,冷却油路包括电子油泵、与外部冷却水管连接的冷油器和联通电子油泵与冷油器且开设在后壳体上的冷却油道,所述的润滑油路包括同轴安装在右后中间轴后端的机械泵、安装在后壳体中且与机械泵联通的负吸油管和与机械泵联通将油液导流至左后中间轴中的导流油路,负吸油管通入至冷油器出油口附近。本技术保证恶劣工况下的冷却及润滑需求,减少外置管路,缩短导油路径,即有利于变速箱的整车布置,也可提高冷却和润滑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变速箱冷却和润滑油路结构,属于变速箱润滑。


技术介绍

1、随着变速器技术发展,自动变速器技术被逐渐应用于中重型货车、专用车、特种越野车、工程机械等领域,目前自动变速器中大多采用润滑油路与冷却油路串联的方案,以期获得较大的流量,变速箱结构中用于冷却润滑的油泵设置在箱体的外部,该油泵可以是机械泵也可以是电子泵,但由于整车运行环境十分恶劣,变速箱的冷却润滑油道存在以下缺陷:

2、1.冷却油路、润滑油路串联设计,仅采用电子油泵或机械泵,无法满足恶劣工况下变速箱内部结构的冷却及润滑需求,造成齿轮和轴承的提前老化。

3、2.冷却润滑系统的外置管路多,增多变速箱的整体重量和空间体积,即不利于整车布置,而且外置管路的连接密封要求高,导油路径长,影响润滑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的变速箱冷却和润滑油路结构,冷却油道和润滑油路相互独立,电子油泵和机械泵独立运行,提高油液流动效率,保证恶劣工况下的冷却及润滑需求,冷却油路和润滑油路中多采用内置油道或管路,减少外置管路,缩短导油路径,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变速箱冷却和润滑油路结构,包括对油液进行冷却的冷却油路和对变速箱内部进行润滑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油路和润滑油路相互独立,冷却油路位于变速箱后端下侧,润滑油路位于冷却油路的上方,冷却油路包括电子油泵、与外部冷却水管连接的冷油器和联通电子油泵与冷油器且开设在后壳体上的冷却油道,所述的润滑油路包括同轴安装在右后中间轴后端的机械泵、安装在后壳体中且与机械泵联通的负吸油管和与机械泵联通将油液导流至左后中间轴中的导流油路,负吸油管通入至冷油器出油口附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冷却和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后壳体上一体成型与电子油泵的进油端联通的冷却进油管,冷...

【技术特征摘要】

1.变速箱冷却和润滑油路结构,包括对油液进行冷却的冷却油路和对变速箱内部进行润滑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油路和润滑油路相互独立,冷却油路位于变速箱后端下侧,润滑油路位于冷却油路的上方,冷却油路包括电子油泵、与外部冷却水管连接的冷油器和联通电子油泵与冷油器且开设在后壳体上的冷却油道,所述的润滑油路包括同轴安装在右后中间轴后端的机械泵、安装在后壳体中且与机械泵联通的负吸油管和与机械泵联通将油液导流至左后中间轴中的导流油路,负吸油管通入至冷油器出油口附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冷却和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后壳体上一体成型与电子油泵的进油端联通的冷却进油管,冷却进油管内安装对油液进行过滤的滤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冷却和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后壳体上安装伸入至冷却油道中的压力传感器一和伸入至冷油器出油口位置的温度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冷却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赋斌张泰斌何胜平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