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加热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52300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03 12:11
本申请涉及膜加热散热结构,涉及汽车液体加热领域,包括箱体,其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供流体介质流动的流道;加热器,设置于安装槽内并对流道内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散热组件,设置于加热器和流道之间,其两端分别与加热器和流道贴合,并将加热器上散发的热量传递给流道内的流体介质,且加热器抵紧具有弹性的散热组件,以增加散热组件与加热器之间的接触面积;密封组件,设置于安装槽与加热器之间,并对流道和加热器之间进行密封。本申请由于散热组件具有弹性,当具有弹性的散热组件受到加热器和流道之间的压缩力时,散热组件的一侧能与加热器抵紧配合,从而提高了加热器的散热面积,有效提高了加热器的热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液体加热领域,尤其是涉及膜加热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1、汽车液体加热器是加热汽车发动机循环介质防冻液,将热量直接传给车内散热器、除霜器,为发动机低温启动和车室内取暖提供热源。汽车加热器可以为车内提供加热功能,使乘客在寒冷的天气中获得舒适的驾乘体验,因此,要求汽车加热器能够快速将能量传递出去,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

2、汽车行业现有厚膜加热器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直接采用光板厚膜与液体接触,为液体加热方案,这个方法热转换效率低,不能完全将厚膜上产生的热量带走,导致厚膜加热组件表面温度偏高,影响产品寿命;2、在厚膜加热组件上焊接金属散热片,从而提高热的转换效率,但这种采用焊接方式,成本比较高、焊接也存在脱焊、虚焊、漏焊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热转换效率,本申请提供膜加热散热结构。

2、本申请提供膜加热散热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膜加热散热结构,包括:

4、箱体,其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供流体介质流动的流道;

...

【技术保护点】

1.膜加热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加热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12)为S型设计,所述流道(12)包括交替布置且相互连通的直道(121)和弯道(122),所述箱体(1)一端设置有分别与流道(12)的两端连通的进液管(13)和出液管(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膜加热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3)包括设置于直道(121)处的第一散热片(31)和设置于弯道(122)处的第二散热片(32),所述第一散热片(3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卡接部(311)、第一连接部(312)和第一弹舌部(313),所述第一卡接部(311)卡...

【技术特征摘要】

1.膜加热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加热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12)为s型设计,所述流道(12)包括交替布置且相互连通的直道(121)和弯道(122),所述箱体(1)一端设置有分别与流道(12)的两端连通的进液管(13)和出液管(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膜加热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3)包括设置于直道(121)处的第一散热片(31)和设置于弯道(122)处的第二散热片(32),所述第一散热片(3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卡接部(311)、第一连接部(312)和第一弹舌部(313),所述第一卡接部(311)卡接于直道(121)处,所述第一弹舌部(313)压紧于加热器(2)一侧,所述第一连接部(312)对第一卡接部(311)和第一弹舌部(313)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散热片(3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插接部(321)和第二弹舌部(322),所述第二插接部(321)插接于弯道(122)处,所述第二弹舌部(322)压紧于加热器(2)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加热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道(121)处设置有第一卡块(1211),所述第一卡块(1211)端部开设有供第一卡接部(311)卡接的第一卡接槽(1212),所述第一卡接槽(1212)槽底开设有多个第一镂空槽(1213);所述弯道(122)处设置有第二卡块(1221),所述第二卡块(1221)上设置有插接块(1222),所述第二插接部(321)上开设有与插接块(1222)插接配合的插接孔(3211),所述第二卡块(1221)为弧形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小立钱军黄允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耀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