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隔热材料,具体为涉及一种隔热复合材料、该隔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含该隔热复合材料的盖板和下托盘及包含盖板和/或下托盘的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事故的数量较以往也有明显增加。火灾事故的发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发生交通事故时,新能源汽车电池遭受碰撞挤压,电池内部的稳定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导致火灾发生。新能源汽车所配备的电池往往储量较大,事故危害非常严重。二是新能源汽车在车位停放或充电过程发生自燃。新能源汽车中电池是发生火灾事故的核心部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
2、电池模组包括电池上盖和下箱体,电池上盖和下箱体共同构成了电池箱体,电池被固定在电池箱体内部。当电池燃烧时,在高温火焰的烘烤下,电池上盖被烧穿,火焰迅速传播到电池箱体外,从而危及车内人员安全。
3、为了降低新能源汽车发生热失控的风险,部分生产厂家考虑在电池之间安装隔热垫,在其中一个电池发生热失控时,不会引起其余电池的连环失控。如申请号202121332706.x公开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隔热垫,将缓冲材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包含增强纤维和涂覆于增强纤维表面的成型剂,所述增强纤维包含0-74重量%连续相形式的增强纤维和26-100重量%不连续相形式的增强纤维,基于所述增强纤维的总重量计;所述成型剂通过UL 94V0等级的阻燃性能测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纤维包含0-65重量%连续相形式的增强纤维和35-100重量%不连续相形式的增强纤维,基于所述增强纤维的总重量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纤维包含0-45重量%连续相形式的增强纤维和55-100重量%不连续相形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包含增强纤维和涂覆于增强纤维表面的成型剂,所述增强纤维包含0-74重量%连续相形式的增强纤维和26-100重量%不连续相形式的增强纤维,基于所述增强纤维的总重量计;所述成型剂通过ul 94v0等级的阻燃性能测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纤维包含0-65重量%连续相形式的增强纤维和35-100重量%不连续相形式的增强纤维,基于所述增强纤维的总重量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纤维包含0-45重量%连续相形式的增强纤维和55-100重量%不连续相形式的增强纤维,基于所述增强纤维的总重量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纤维选自玻璃纤维、陶瓷纤维、芳纶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天然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中sio2含量高于5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中sio2含量高于95%。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为高硅氧纤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相形式的增强纤维为垫、织造织物或其组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不连续相形式的增强纤维通过原位短切长纤维获得。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不连续相形式的增强纤维的长度为3-100mm。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剂为无机成型剂或有机成型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成型剂选自磷酸盐、硅酸盐、硫酸盐、硼酸盐成型剂中的任意一种。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剂选自不饱和树脂、聚氨酯或聚丙烯成型剂中的任意一种。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纤维与成型剂的重量比≤1:0.25。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隔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纤维与成型剂的重量比为1:0.25-1:2.5。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浩,
申请(专利权)人:爱尔铃克铃尔汽车部件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