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上风电发电,具体涉及一种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
技术介绍
1、风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能源之一。海风与陆风不同,海上风力远远大于陆地,海上风电远离人群,又不占用耕地,发展空间巨大,完全有能力担任绿色可再生电力主力军角色,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战略价值巨大。海上风电近年来正在世界各地飞速发展。海上风机建设中基础结构最常见的是桩基础、重力式基础以及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筒形基础。筒型基础以其刚度大、抗倾覆能力强、总体造价低等优势被大量地运用于受台风影响以及岩层埋深较浅的海上风电场。
2、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的常规建造方法需要利用专门场地,比如足够空旷且平整的码头工厂,并且在建造完成后需要专门起吊设备吊装装船,且起吊设备吊装能力需达到几千吨级水平。因此,传统方法对场地、施工设备要求很高,不利于推广。授权公告号为cn212294724u的技术专利中公布了一种码头前沿预制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的设备,授权公告号为cn211922691u的技术专利中公布了一种可迁移预制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的设备,这两个专利中提出了海上风电复合筒型基础的常规建造及装船方法,即在专门的码头建造,且需要专门的场地划分为材料区、焊接区、浇筑区以及养护区。装船前运输船就停在岸边,由特定龙门吊及滑轨配合将筒型基础移至码头边即可立即装船,需要依赖专门码头、场地、千吨级的吊装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利用筒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包括:
3、s1、对筒型基础进行气密性检查;
4、s2、对筒型基础进行自起浮稳性计算;
5、s3、确定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时间;
6、s4、进行筒型基础在船坞中的自起浮;
7、s5、对筒型基础进行拖曳出坞。
8、进一步地,步骤s1包括:
9、s11、对船坞内进行充水,使得筒裙内的液封高度达到设计液封高度;
10、s12、向筒裙的各个舱室内打气,使得各个舱室内的压力达到目标舱内压力;
11、s13、监测h小时,观测记录各个舱室内的压力变化,若各个舱室内的压力变化不超过设定值,则各个舱室的气密性满足要求。
12、进一步地,步骤s12包括:打开总阀和各个舱室的分阀,通过总阀向各个舱室内打气,各个舱室内的表压达到目标舱内压力后关闭总阀,让各个舱室之间平压,其中,总阀与分阀串联,各个舱室的分阀并联,每个分阀用于独立控制一个舱室的进气,总阀用于开关所有舱室的进气;
13、继续观察各个舱室内的表压,若表压小于目标舱内压力时则通过总阀打气,若表压大于目标舱内压力时则通过总阀放气,直至各个舱室内的表压维持在目标舱内压力。
14、进一步地,步骤s1包括:
15、s14、步骤s13中,若存在舱压变化超过设定值的舱室,则确定漏气舱室;
16、s15、对水面以上的漏气舱室的筒壁焊缝喷淋皂液,查找漏气点;对水面以下的漏气舱室的筒壁焊缝通过判断水面是否有气泡确定位置,潜水员水下确定漏气点的精确位置;
17、s16、漏气舱室对应的分舱板漏点检测采用超声波渗漏仪进行查找;
18、s17、对漏气点进行补焊及超声探伤;
19、s18、重新进行筒型基础的气密性检查。
20、进一步地,步骤s2包括:
21、s21、计算筒型基础的目标舱内压力=筒型基础的重量/筒裙顶盖面积-大气压;
22、s22、计算筒型基础的目标吃水深度=目标舱内压力/海水重度+设计液封高度;
23、s23、根据目标吃水深度和设计液封高度,利用筒型基础水动力模型计算筒型基础的自起浮稳性,判断筒型基础是否满足要求。
24、进一步地,步骤s3包括:
25、s31、计算最小船坞水深=目标吃水深度+安全距离;
26、s32、确定满足最小船坞水深所需潮高;
27、s33、根据筒型基础自起浮后拖出船坞所需的时间,参考船坞所在地的潮汐表,确定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时间。
28、进一步地,步骤s4包括:
29、s41、在最低潮位时打开船坞门;
30、s42、待筒型基础的吃水深度达到最小液封高度时,关闭筒型基础的总阀和所有分阀,其中,最小液封高度为满足筒型基础稳性的液封高度;
31、s43、待筒型基础的吃水深度达到比目标吃水深度少1m时,打开总阀和所有分阀,开始给筒裙的各个舱室打气,各个舱室的压力打至小于目标舱内压力1kpa时停止,关闭总阀和所有分阀;
32、待筒型基础的吃水深度达到目标吃水深度时,观察各个舱室的压力是否达到目标舱内压力,根据各个舱室的压力进行放气或补气,直至各个舱室的压力达到目标舱内压力,使得筒型基础稳定自起浮。
33、进一步地,步骤s5包括:利用缆绳将船坞两侧的滑轨小车与筒型基础连接,利用船坞两侧的滑轨小车拖曳筒型基础移动,实现筒型基础的拖曳出坞。
34、进一步地,步骤s5中,所述滑轨小车包括前滑轨小车和后滑轨小车,所述前滑轨小车和后滑轨小车分别布置在筒型基础的前后两侧,所述前滑轨小车包括分别布置在船坞两侧的第一前滑轨小车和第二前滑轨小车,所述后滑轨小车包括分别布置在船坞两侧的第一后滑轨小车和第二后滑轨小车,所述第一前滑轨小车和第二前滑轨小车与筒型基础连接的缆绳交叉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后滑轨小车和第二后滑轨小车与筒型基础连接的缆绳交叉对称布置。
35、进一步地,步骤s5中,滑轨小车拖曳筒型基础的过程中,实时观察各个舱室的压力,并配置空压机跟随筒型基础移动随时给筒型基础的舱室打气。
3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37、1.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吊装海上风电基础,本专利技术利用筒型基础舱室内气体压力自起浮后出坞,并保持足够稳性,无需专门场地及吊装设备,显著减小建造及移动的限制条件。
38、2.本专利技术通过检查舱室的气密性,能够保证筒型基础自起浮后的稳定性。
39、3.本专利技术各个舱室通过设置分阀能够将各个舱室连通,向各个舱室内打完气后进行平压,使得各个舱室内的气压相同,保证筒型基础自起浮后的稳定性。
40、4.本专利技术在筒型基础自起浮的过程中,待筒型基础的吃水深度达到比目标吃水深度少1m时,打开总阀和所有分阀向各个舱室打气,各个舱室的压力打至小于目标舱内压力1kpa时停止,关闭总阀和所有分阀,避免涨潮过程中,筒型基础的吃水深度超过目标吃水深度,影响筒型基础自起浮的安全。
41、5.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筒型基础的前后两侧分别用交叉的缆绳与滑轨小车,使得滑轨小车带动筒型基础出船坞的过程中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2包括:打开总阀和各个舱室(4)的分阀,通过总阀向各个舱室(4)内打气,各个舱室(4)内的表压达到目标舱内压力后关闭总阀,让各个舱室(4)之间平压,其中,总阀与分阀串联,各个舱室(4)的分阀并联,每个分阀用于独立控制一个舱室(4)的进气,总阀用于开关所有舱室(4)的进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所述滑轨小车(9)包括前滑轨小车和后滑轨小车,所述前滑轨小车和后滑轨小车分别布置在筒型基础(1)的前后两侧,所述前滑轨小车包括分别布置在船坞(7)两侧的第一前滑轨小车和第二前滑轨小车,所述后滑轨小车包括分别布置在船坞(7)两侧的第一后滑轨小车和第二后滑轨小车,所述第一前滑轨小车和第二前滑轨小车与筒型基础(1)连接的缆绳(14)交叉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后滑轨小车和第二后滑轨小车与筒型基础(1)连接的缆绳(14)交叉对称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滑轨小车(9)拖曳筒型基础(1)的过程中,实时观察各个舱室(4)的压力,并配置空压机跟随筒型基础(1)移动随时给筒型基础(1)的舱室(4)打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2包括:打开总阀和各个舱室(4)的分阀,通过总阀向各个舱室(4)内打气,各个舱室(4)内的表压达到目标舱内压力后关闭总阀,让各个舱室(4)之间平压,其中,总阀与分阀串联,各个舱室(4)的分阀并联,每个分阀用于独立控制一个舱室(4)的进气,总阀用于开关所有舱室(4)的进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自起浮及出坞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海上风电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维忠,段斐,刘海波,喻飞,张涛,邹尤,吴司洲,张顺,曾斌,刘一亮,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