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质边坡反坡面生态修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50052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29 17:06
本技术属于边坡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质边坡反坡面生态修复结构,包括开设在边坡表面上的多个植生孔,每个植生孔内均放置有培养筒,培养筒内均放置有隔板,且隔板将培养筒内部分隔为上下分布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内填充有营养土并插种绿化植物,第二区域内填充有营养液,隔板表面固定连接有多根棉条,且每根棉条的一端伸入第一区域,另一端伸入第二区域,培养筒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能够有效解决现有高陡边坡表面种植的绿化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缺乏水分,导致植物生长速度缓慢以及植物存活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边坡修复,具体涉及一种岩质边坡反坡面生态修复结构


技术介绍

1、边坡生态修复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裸露山体表面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还能够防止边坡表面因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下导致的山体崩塌以及碎石滚落等危害的发生,现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交通、水利、矿山以及电力等建设项目而造成的裸露坡面数不胜数,其中矿山开发造成的裸露坡面范围较广、坡度较陡以及边坡岩层质地较硬等原因,导致复绿难度大,施工成本高。

2、为解决上述问题,例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陡完整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系统(专利公开号:cn219491025u),包括:种植孔,种植孔设置在高陡完整岩质边坡坡面上,种植孔周围的岩质边坡内部形成有裂隙;植生袋,植生袋设置在所述种植孔内,植生袋内设有植物和栽植基土,通过种植孔的设置,有助于解决高陡完整岩质边坡客土难度大、不易客土、客土时土壤容易滑落的问题。

3、上述技术方案虽然解决了现有高陡边坡表面客土困难的问题,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植物在前期生长过程中,其根系发育相对较弱,并不能有效扎入边坡内部吸收水分,而高陡边坡表面水分流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岩质边坡反坡面生态修复结构,包括开设在边坡(1)表面上的多个植生孔(2),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植生孔(2)内均放置有培养筒(3),所述培养筒(3)内均放置有隔板(4),且隔板(4)将培养筒(3)内部分隔为上下分布的第一区域(5)和第二区域(6);所述第一区域(5)内填充有营养土并插种绿化植物,所述第二区域(6)内填充有营养液;所述隔板(4)表面固定连接有多根棉条(7),且每根棉条(7)的一端伸入第一区域(5),另一端伸入第二区域(6);所述培养筒(3)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质边坡反坡面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孔(2)朝边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质边坡反坡面生态修复结构,包括开设在边坡(1)表面上的多个植生孔(2),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植生孔(2)内均放置有培养筒(3),所述培养筒(3)内均放置有隔板(4),且隔板(4)将培养筒(3)内部分隔为上下分布的第一区域(5)和第二区域(6);所述第一区域(5)内填充有营养土并插种绿化植物,所述第二区域(6)内填充有营养液;所述隔板(4)表面固定连接有多根棉条(7),且每根棉条(7)的一端伸入第一区域(5),另一端伸入第二区域(6);所述培养筒(3)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质边坡反坡面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孔(2)朝边坡(1)内逐渐向下倾斜设置,且植生孔(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岩质边坡反坡面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筒(3)的外部同轴套设有收集筒(8);所述收集筒(8)的周侧表面与培养筒(3)的周侧表面之间存在间隙,且收集筒(8)的内侧表面与培养筒(3)的外侧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开拓孙权权欧立新李斗刘义蔡坤坤郑晓阳邓巍李莉胥松奇刘慧平陈志佩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