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面部跟随手机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50051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29 17:06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面部跟随手机支架,它包括基座,水平调节机构、垂直调节机构、微调机构、手机夹持板、视觉处理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固定于基座内,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垂直调节机构、微调机构和视觉处理单元均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视觉处理单元固定于手机夹持板上,所述手机夹持板与微调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微调机构固定于垂直调节机构上,所述垂直调节机构固定于水平调节机构上,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固定于基座上,采用水平调节机构、垂直调节机构和微调机构相配合,解决了人脸不朝向旋转中心时手机支架人脸跟随的问题,具有调节灵活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手机支架,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面部跟随手机支架


技术介绍

1、目前市面上现存的手机支架功能单一,智能化程度低,只能起到手机支撑,解除双手的作用,不能满足用户多种多样的需求,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人为的时时调整支架的位置,给使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2、专利申请号为kr1020210122626专利,公开了一种人脸追踪支架,包括可旋转的垂直框架2,垂直连接于底座框架1的顶部;第一连杆3通过皮带轮连接在竖直架2的顶部,可以上下转动;第二连杆4通过皮带轮连接在第一连杆3的顶部,可以上下转动;与第二连杆4端部连接并可上下转动的手部5;手指部6与手部5连接,可开闭,可设置为通过伺服电机转动,相机设置在定影单元的一侧并通过拍摄屏幕将图像信号输出到控制单元;距离传感器,测量用户、面部和固定装置之间的距离;以及控制单元,接收距离传感器测量的距离值,确认智能手机用户的脸在相机中移动,并根据识别的用户脸的移动控制伺服电机

3、但对于上述公开的人脸追踪支架在使用过程中,如图1所示,由于手指部6是以手部5为中心进行转动的,而手部5、第二连杆4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面部跟随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基座(7),水平调节机构、垂直调节机构、微调机构、手机夹持板(9)、视觉处理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固定于基座(7)内,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垂直调节机构、微调机构和视觉处理单元均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视觉处理单元固定于手机夹持板(9)上,所述手机夹持板(9)与微调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微调机构固定于垂直调节机构上,所述垂直调节机构固定于水平调节机构上,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固定于基座(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机器视觉的面部跟随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调机构包括第一舵机机构(32)和第二舵机机构(14),所述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面部跟随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基座(7),水平调节机构、垂直调节机构、微调机构、手机夹持板(9)、视觉处理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固定于基座(7)内,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垂直调节机构、微调机构和视觉处理单元均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视觉处理单元固定于手机夹持板(9)上,所述手机夹持板(9)与微调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微调机构固定于垂直调节机构上,所述垂直调节机构固定于水平调节机构上,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固定于基座(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机器视觉的面部跟随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调机构包括第一舵机机构(32)和第二舵机机构(14),所述第一舵机机构(32)和第二舵机机构(14)对称固定于垂直调节机构上,所述第一舵机机构(32)包括第一舵机(33)、第一传动柄(34)和第一调节杆(35),所述第一舵机(33)与第一传动柄(34)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传动柄(34)的另一端与第一调节杆(35)的一端铰接,第一调节杆(35)的另一端与手机夹持板(9)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舵机机构(14)包括第二舵机(17)、第二传动柄(16)和第二调节杆(15),所述第二舵机(17)与第二传动柄(16)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传动柄(16)的另一端与第二调节杆(15)的一端铰接,第二调节杆(15)的另一端与手机夹持板(9)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机器视觉的面部跟随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主动连杆(30)、第一被动连杆(19)、第二主动连杆(18)、第二被动连杆(31)、第一连接支杆(21)、第二连接支杆(20)、第一立板(22)、第二立板(8)和支撑连接杆(13),第一立板(22)和第二立板(8)对称固定在水平调节机构上,第一立板(22)上设置有第一旋转驱动单元,第二立板(8)上设置有第二旋转驱动单元,第二旋转驱动单元的输出轴与第一主动连杆(30)的一端固定,第一主动连杆(30)的另一端与第二被动连杆(31)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被动连杆(31)通过支撑连接杆(13)与第二主动连杆(18)固定连接,第二主动连杆(18)与第二被动连杆(31)平行设置,第二主动连杆(18)的一端与第一被动连杆(19)铰接,第一被动连杆(19)与第一主动连杆(30)平行设置且第一被动连杆(19)与第一旋转驱动单元的输出轴相对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连杆(18)还与第二连接支杆(20)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接支杆(20)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棕楠田雨晴刘意刘璨璞王凯月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