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圈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可变光圈装置。
技术介绍
1、近年来,安装在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设备上的摄像模块的体积越来越小,使得摄像头的光圈指数增加。然而,在许多传统摄像模块中,光圈指数是唯一确定且不能通用更改的,无法适应不同的拍摄场景,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相片的追求,影响使用体验。
2、可变光圈具有光圈孔径,通过调节光圈孔径的面积可以调节摄像模组的进光量,使得摄像模组具有不同的亮度及景深,光圈孔径的面积较大时,摄像模组的具有更大的进光量,使得形成的图像亮度高且背景虚化效果好,光圈孔径的面积较小时,摄像模组有更小的进光量,使得形成的图像中,细节很清楚。例如在远焦拍摄时,使用大光圈提升进光量和散景效果,在近焦拍摄时,切换为小光圈来提升近焦拍摄的解析力。另外,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内,光圈形态也会成像质量。
3、作为摄像模组的重要构成部件,可变光圈的特性将会影响摄像模组的功能,例如手机尺寸小、厚度薄,其内用于设置摄像模组的空间也很小,但是,现有技术中可变光圈的体积普遍较大,使得具有可变光圈功能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主体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框架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叶片主体的固定部相适配,使得所述固定部可转动地接合于所述连接部,所述活动载体设有滑槽,所述延伸柱从所述叶片主体向所述滑槽方向延伸,所述延伸柱可转动地接合于所述滑槽,得以使所述活动载体带动各个所述叶片以所述固定部为中心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载体包括载体主体和至少一载体固定部,所述载体主体的中部设有载体通孔,所述载体固定部从所述载体主体的内侧向所述载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主体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框架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叶片主体的固定部相适配,使得所述固定部可转动地接合于所述连接部,所述活动载体设有滑槽,所述延伸柱从所述叶片主体向所述滑槽方向延伸,所述延伸柱可转动地接合于所述滑槽,得以使所述活动载体带动各个所述叶片以所述固定部为中心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载体包括载体主体和至少一载体固定部,所述载体主体的中部设有载体通孔,所述载体固定部从所述载体主体的内侧向所述载体通孔的中心方向延伸,所述滑槽开设于所述载体固定部,使得所述叶片的延伸柱相对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载体固定部,以使得所述叶片随着所述活动载体的转动而相对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载体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磁石固定部,所述磁石固定部从所述载体主体的底面沿高度方向向下延伸,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至少一磁石和至少一线圈,所述磁石安装于所述磁石固定部,所述线圈与所述磁石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通过对所述线圈部通电,得以驱动所述磁石带动所述活动载体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包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叶片包括第一内缘和第一半光圈孔,所述第一半光圈孔形成于所述第一内缘侧,所述第二叶片包括第二内缘和第二半光圈孔,所述第二半光圈孔形成于所述第二内缘侧,当所述活动载体转动时,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相互分离或部分重叠,使得所述第一半光圈孔和所述第二半光圈孔配合形成大光圈孔或小光圈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贯穿所述叶片主体的固定孔,所述连接部为从所述固定框架沿光轴方向向上突出的限位轴,所述限位轴适配于所述固定孔,使得所述叶片以所述限位轴为中心相对所述固定框架转动;或所述固定部为从所述叶片主体上沿光轴方向向下突出的旋转轴,所述连接部为开设于所述固定框架上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适配于所述旋转轴,使得所述叶片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相对所述固定框架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柱位于所述叶片主体的同一端或两端,当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柱位于所述叶片主体的同一端时,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柱相邻设置;当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柱位于所述叶片主体的两端时,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柱相对光轴径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还包括第一叶片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银凯,周云,封烨滔,涂洪德,卞强龙,杨娟,刘佳,王启,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