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发动机线束总成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46588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27 13:02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发动机线束总成和车辆,发动机线束支架的右侧板与前侧板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引流口;右侧板与后侧板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引流口;左侧板与后侧板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三引流口;右侧板沿着底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第四引流口;左侧板沿着底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五引流口;前侧板设有第六引流口和第七引流口;其中,第一引流口、第二引流口、第三引流口、第四引流口、第五引流口、第六引流口和第七引流口中至少两者的开口面积大小以及水平高度不同。其能够解决现有发动机线束存在的装配混乱且效率不高、固定不牢靠存在动态干涉导致线束磨损,出现整车故障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线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发动机线束总成和车辆


技术介绍

1、汽车线束作为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对于整车功能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发动机线束,一旦线路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实际工程应用中,因为发动机线束网分布广泛,多而杂且其质地较软易变形,因线束干涉导致的车辆故障数不胜数。如何更好的实现对发动机线束的有效理想固定,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发动机线束总成和车辆,以解决现有发动机线束存在的装配混乱且效率不高、固定不牢靠存在动态干涉导致线束磨损,出现整车故障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申请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包括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前侧板和后侧板,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所述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均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沿着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且相互间隔;所述前侧板与所述后侧板沿着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且相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前侧板和后侧板,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所述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均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沿着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且相互间隔;所述前侧板与所述后侧板沿着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且相互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口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引流口以及所述第三引流口的开口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三引流口的朝向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前侧板和后侧板,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所述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均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沿着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且相互间隔;所述前侧板与所述后侧板沿着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且相互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口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引流口以及所述第三引流口的开口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三引流口的朝向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口以及所述第三引流口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第四引流口的开口面积,所述第五引流口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第四引流口的开口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引流口与所述第五引流口的水平高度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心达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凯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