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穿越滑坡体,尤其涉及一种穿越滑坡体的桥梁桩基隔离结构与建造方法。
技术介绍
1、滑坡是一种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滑移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在工程界里甚至谈“滑坡”惧变,都要求远离滑坡体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但由于受条件限制,无法避开且必须在滑坡体上穿越时,过去往往要求把滑坡体全部清除,然后再修筑构筑物或建筑物。由于滑坡体体量一般都是数百万方立方甚至上千万立方,其清除费用较高,裸露出的坡面还须进行环保复绿处理,同时清除的弃土还破坏环境。
2、道路作为线状构筑物必须穿越滑坡体时一般采用桥梁跨越,由于桥梁基础施工会扰动滑坡体,同时桥梁荷载会增加滑坡体的受力,甚至破坏原滑坡体平衡条件,增加滑坡滑移风险,对桥梁施工与运营均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不能采用常规桥梁桩基施工方法。为减小施工期间对滑坡体扰动和桥梁对滑坡体的加载,运营期桥梁桩基避免承受来自滑坡体的水平力,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桥梁桩基形式和施工方法来实现桥梁桩基穿越滑坡体,从而实现桥梁桩基通过滑坡体。
3、为避免桩基承受滑坡体的水平力,桥梁桩基须采用隔离构造物进行物理隔离,使桥梁桩基免收滑坡体主动下滑力。过去隔离构造物一般采用大直径钢管桩,但受钢管的径厚比、钢管自身抗弯刚度和滑坡体土压力影响,钢管后期变形较大,因此就需要更大的直径和更厚的壁厚钢管桩来抵抗隔离构造物的变形。钢管桩的抵抗变形能力主要由截面抗弯惯性矩决定,即根据结果力学知在土侧向压力作用下,隔离构造物悬臂梁端部的位移值为其中位移值f若大于隔离构造与桥梁桩基间的间距,导致钢管桩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穿越滑坡体的桥梁桩基隔离结构与建造方法,确保不破坏滑坡体水平衡状态和桥梁桩基传力,使得桥梁在滑坡体上进行穿越。
2、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穿越滑坡体的桥梁桩基隔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套设在桥梁桩基上的隔离管柱和设置在滑坡体上的抗滑单元,所述抗滑单元位于桥梁潜在滑动方向的下缘;所述隔离管柱下端穿过滑坡体并深入至稳定的岩层内。首先对滑坡体施加抗滑单元进行滑坡体整体稳定加固,确保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其次在滑坡体桥梁基处插打入隔离构造物(隔离管柱)对滑坡体进行局部隔离与稳定;在隔离构造物内设置桩基护筒,采用常规机械设备形成桥梁桩基;最后在桥梁桩基全部完成后按照常规方法施工桥梁其它结构。
3、作为优选,所述隔离管柱包括圆形管柱和“t”形柱,所述圆形管柱为中空结构,套设在桥梁桩基外;所述“t”形柱沿滑坡体潜在滑动方向的上缘布置,尾部固定在圆形管柱外壁面上。“to”组合隔离管桩较传统的管桩在叠加方向上能获得较大的水平抗弯惯性矩,减小隔离构造物的位移,同时隔离构造物四周土体的存在,使得局部失稳情况不再发生,保证了桥梁桩基的隔离效果。“t”形柱沿滑坡体潜在滑动方向的上缘布置,使隔离构造物的组合抗弯惯性矩发挥最大效应,减小隔离构造物的在潜在滑动方向上水平位移。
4、作为优选,所述圆形管柱中心与桥梁桩基中心重合。
5、作为优选,所述“t”形柱宽度约为0.6~0.8倍桥梁桩基直径,高度约为0.3~0.4倍桥梁桩基直径。
6、作为优选,所述圆形管柱半径比桥梁桩基半径大50cm。
7、作为优选,所述圆形管柱与桥梁桩基之间设有桩基护筒,所述桩基护筒深入至滑动面界面以下。
8、作为优选,所述桩基护筒为在土质地层中桥梁桩基成孔用的定位钢管,半径比桥梁桩基半径大20cm。
9、作为优选,所述抗滑单元包括冠梁和多个均匀分布的抗滑桩,所述抗滑桩下端穿过滑坡体并深入至稳定的岩层内,桩顶用所述冠梁将所有抗滑桩串联在一起。抗滑桩为在滑坡体坡脚位置设置抵抗滑坡体滑动的排桩。
10、作为优选,所述抗滑单元与滑坡体潜在滑动方向垂直。
11、一种如上述的穿越滑坡体的桥梁桩基隔离结构的建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s1、按照设计图纸在大地上探测出滑坡体的边界范围;
13、s2、根据抗滑桩的土力学平衡,计算出抵抗滑坡体滑动的抗滑桩所需数量,并在滑坡体边界范围内打入抗滑桩,对滑坡体整体稳定加固,使滑坡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14、s3、抗滑桩桩顶用冠梁将所有抗滑桩串联在一起;
15、s4、将圆形管柱和“t”形柱焊接形成“to”组合的隔离管桩;
16、s5、在整体稳定加固后的滑坡体上顺着滑坡潜在滑动方向,插打隔离管桩,保证隔离管桩的下端穿过滑坡体并深入至稳定的岩层内,圆形管柱的中心与桥梁桩基中心重合,“t”形柱布置在滑坡潜在滑动方向的上缘;
17、s6、在圆形钢管内打入桩基护筒,桩基护筒深入至滑动面界面以下;
18、s7、在桩基护筒内施工形成桥梁桩基;
19、s8、待桥梁桩基全部完成后,施工桥梁承台;
20、s9、桥梁承台施工完后,施工桥墩以及桥梁其它结构。
21、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将滑坡体采用抗滑桩进行整体稳定加固;其次桥梁桩基处采用“to”组合隔离管桩进行局部隔离与稳定,在隔离管桩内施工桥梁桩基,其中必须将“t”形柱方向位于滑坡体潜在滑动方向的上缘;最后在桥梁桩基全部完成后按照常规方法施工桥梁其它结构,使得桥梁穿过滑坡体;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22、1、本专利技术提出滑坡整体加固和局部隔离与稳定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23、2、本专利技术将传统的钢管隔离桩调整为水平抗弯惯性矩更大的“to”组合隔离管桩,水平抗弯惯性矩更大“to”组合隔离管桩能抵抗更厚的滑坡体主动下滑力,其水平变形更小;
24、3、本专利技术使用“to”组合隔离管桩较单纯的钢管桩的直径小和壁薄,从而减少了桩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隔离桩的投资;
25、4、本专利技术提出在隔离管桩内采用桩基护筒施工桥梁桩基,避免“to”组合隔离管桩承受局部土压力变形后使桥墩桩基承受水平力而变形。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越滑坡体的桥梁桩基隔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套设在桥梁桩基上的隔离管柱和设置在滑坡体上的抗滑单元,所述抗滑单元位于桥梁潜在滑动方向的下缘;所述隔离管柱下端穿过滑坡体并深入至稳定的岩层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滑坡体的桥梁桩基隔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管柱包括圆形管柱和“T”形柱,所述圆形管柱为中空结构,套设在桥梁桩基外;所述“T”形柱沿滑坡体潜在滑动方向的上缘布置,尾部固定在圆形管柱外壁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越滑坡体的桥梁桩基隔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管柱中心与桥梁桩基中心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越滑坡体的桥梁桩基隔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形柱宽度约为0.6~0.8倍桥梁桩基直径,高度约为0.3~0.4倍桥梁桩基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越滑坡体的桥梁桩基隔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管柱半径比桥梁桩基半径大5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滑坡体的桥梁桩基隔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管柱与桥梁桩基之间设有桩基护筒,所述桩基护筒深入至滑动面界面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越滑坡体的桥梁桩基隔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套设在桥梁桩基上的隔离管柱和设置在滑坡体上的抗滑单元,所述抗滑单元位于桥梁潜在滑动方向的下缘;所述隔离管柱下端穿过滑坡体并深入至稳定的岩层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滑坡体的桥梁桩基隔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管柱包括圆形管柱和“t”形柱,所述圆形管柱为中空结构,套设在桥梁桩基外;所述“t”形柱沿滑坡体潜在滑动方向的上缘布置,尾部固定在圆形管柱外壁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越滑坡体的桥梁桩基隔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管柱中心与桥梁桩基中心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越滑坡体的桥梁桩基隔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形柱宽度约为0.6~0.8倍桥梁桩基直径,高度约为0.3~0.4倍桥梁桩基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越滑坡体的桥梁桩基隔离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胤儒,武卫星,唐清华,甄谢友,张灿,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