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双电机总成的行星轮式差速器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44871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27 1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双电机总成的行星轮式差速器总成,包括: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差速器右壳体和差速器左壳体,所述差速器右壳体和差速器左壳体与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有螺栓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固定连接后形成安装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行星排采用圆柱齿轮多对齿轮副同时啮合的形式,使得行星轮式差速器对壳体内部轴向空间的占用仅受限为长行星轮的长度,而由于有多对齿轮副同时啮合,在同等输入扭矩下,使得每对齿轮副所受载荷大大减小,而这使得行星轮式差速器总成的轴向尺寸相较传统锥式差速器总成大大减小,使得行星轮式差速器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结构的轻量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星轮式差速器总成,更具体为一种用于双电机总成的行星轮式差速器总成


技术介绍

1、差速器总成是汽车传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部件,它的作用是使车轮能够独立旋转,从而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平稳性。无论在燃油车还是新能源电动汽车上,都是靠差速器总成将动力传递到车轮半轴上驱动车辆行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在电动汽车销量日趋增长的趋势下,电动汽车的轻量化变得越发重视;

2、传统的锥齿轮差速器轴向尺寸大,导致相应的驱动总成整体体积和质量都较大,不利于车辆动力系统的布局和满足轻量化趋势。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给予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双电机总成的行星轮式差速器总成解决了传统的锥齿轮差速器轴向尺寸大,导致相应的驱动总成整体体积和质量都较大,不利于车辆动力系统的布局和满足轻量化趋势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双电机总成的行星轮式差速器总成,包括: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差速器右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双电机总成的行星轮式差速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出齿轮(1),所述输出齿轮(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差速器右壳体(2)和差速器左壳体(3),所述差速器右壳体(2)和差速器左壳体(3)与输出齿轮(1)之间设置有螺栓(10)并通过螺栓(10)进行固定,固定连接后形成安装腔,所述差速器右壳体(2)和差速器左壳体(3)的中心处和内部均设置有安装孔,位于中心处的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大太阳轮(6)和小太阳轮(7),所述小太阳轮(7)的外部设置有短行星轮(5)且大太阳轮(6)的外部设置有长行星轮(8),所述短行星轮(5)与长行星轮(8)之间相互啮合,所述长行星轮(8)同时与大太阳轮(6)相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双电机总成的行星轮式差速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出齿轮(1),所述输出齿轮(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差速器右壳体(2)和差速器左壳体(3),所述差速器右壳体(2)和差速器左壳体(3)与输出齿轮(1)之间设置有螺栓(10)并通过螺栓(10)进行固定,固定连接后形成安装腔,所述差速器右壳体(2)和差速器左壳体(3)的中心处和内部均设置有安装孔,位于中心处的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大太阳轮(6)和小太阳轮(7),所述小太阳轮(7)的外部设置有短行星轮(5)且大太阳轮(6)的外部设置有长行星轮(8),所述短行星轮(5)与长行星轮(8)之间相互啮合,所述长行星轮(8)同时与大太阳轮(6)相啮合,所述大太阳轮(6)和小太阳轮(7)分别通过差速器右壳体(2)和差速器左壳体(3)进行轴向和径向的定位,所述长行星轮(8)和短行星轮(5)的内部设置有行星轴,所述长行星轮(8)和短行星轮(5)通过行星轴安装在差速器右壳体(2)和差速器左壳体(3)上,所述差速器右壳体(2)和差速器左壳体(3)的两侧设置有夹紧板(9),所述行星轴通过夹紧板(9)进行轴向和周向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双电机总成的行星轮式差速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板(9)的内部设置有若干组铆钉(11)并通过若干组铆钉(11)分别铆接于差速器右壳体(2)和差速器左壳体(3)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双电机总成的行星轮式差速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板(9)上设计有环状台阶(23)和沉槽(24)。

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宏伊万·安德拉塞克赫尔诺特·弗卡维塔利·达维多夫赵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李斯特技术中心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