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框架和冷水机组制造技术_技高网

框架和冷水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43609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27 12:44
本申请提供一种框架和冷水机组。框架包括:本体(101),用于支撑冷媒循环设备(20),并包括底座(1)和设置于底座(1)上的架体(2);和第一加强部(3),设置于本体(101)上,并包括第一横梁(31)和两个第一斜拉梁(32),第一横梁(31)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两个第一斜拉梁(32)沿着第二方向(Y)彼此间隔,并在第二方向(Y)上反向倾斜,两个第一斜拉梁(32)的下端均与第一横梁(31)连接,且上端均与架体(2)连接。这样,可提高抗风抗震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冷水机组,特别涉及一种框架和冷水机组


技术介绍

1、在冷水机组中,冷媒循环设备通常安装于框架上,被框架支撑。目前,对冷媒循环系统的抗风抗震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2、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框架,难以满足越来越高的抗风抗震性能要求,因此,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框架和冷水机组,以提高抗风抗震性能。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所提供的框架,包括:

3、本体,用于支撑冷媒循环设备,并包括底座和架体,架体包括支撑装置和至少一层支撑层,支撑装置由底座向上延伸,并包括两组外立柱,两组外立柱沿着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并均包括沿着第二方向间隔布置的两根外立柱,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彼此垂直并均与上下方向垂直,至少一层支撑层通过支撑装置与底座连接,并用于与冷媒循环设备的冷凝器连接;和

4、第一加强部,设置于本体上,并包括第一横梁和两个第一斜拉梁,第一横梁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两个第一斜拉梁沿着第二方向彼此间隔,并在第二方向上反向倾斜,两个第一斜拉梁的下端均与第一横梁连接,且上端均与架体连接。

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斜拉梁与第一横梁之间的夹角为c1,35°≤c1≤65°;和/或,第一横梁的长度为l,第一横梁的端部至离相应端部最近的一个第一斜拉梁的下端的远离相应端部的一侧的长度为l2,l/6≤l2≤l/2。

6、在一些实施例中,c1=45°。

7、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被构造为以下至少之一:

<p>8、第一加强部位于本体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之间;

9、框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加强部,至少两个第一加强部沿着第一方向间隔布置;

10、两个第一斜拉梁的上端与支撑装置连接;

11、至少一层支撑层包括沿着由下至上间隔布置的中间层和顶层,以分别与冷凝器的下部和上部连接;

12、支撑装置还包括中间支撑,中间支撑沿着第一方向位于两组外立柱之间,并包括两根中间立柱,中间支撑的两根中间立柱沿着第二方向相对布置;

13、外立柱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第一柱体包括第一板和两个第二板,两个第二板连接于第一板的相对两端,并均相对于第一板弯折,第二柱体包括第三板和第四板,第四板通过第三板与一个第二板连接,并相对于第三板弯折;

14、两个第一斜拉梁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逐渐远离。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下方向上,第一加强部位于中间层和顶层之间;和/或,两个第一斜拉梁的上端分别与中间支撑的两根中间立柱连接。

16、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根中间立柱包括上段和下段,上段和下段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依次布置,并可拆卸地连接;和/或,至少一根中间立柱上设有第二斜拉梁,第二斜拉梁倾斜设置,且下端与底座连接,上端与中间立柱连接。

17、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段与至少一层支撑层焊接;和/或,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两个中间支撑,至少两个中间支撑沿着第一方向间隔布置,至少两个中间支撑中的一部分的至少一根中间立柱包括上段和下段,至少两个中间支撑中的另一部分的两根中间立柱为一体式结构。

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斜拉梁与底座之间的夹角为b,35°≤b≤65°。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还包括第二加强部,第二加强部包括两根竖梁,第二加强部的两根竖梁沿着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并均竖向延伸,两个竖梁的上端均与冷凝器连接,两根竖梁的下端均与底座连接。

20、在一些实施例中,两根竖梁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为h3,第二加强部的两根竖梁在第一方向上的间隔为l3,h3/6≤l3≤h3/2。

2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加强部还包括上横板,第二加强部的两根竖梁通过上横板与冷凝器连接;和/或,第二加强部还包括下横板,第二加强部的两根竖梁通过下横板与底座连接。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加强部,至少两个第二加强部沿着第一方向间隔布置。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框架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24、第三加强部,设置于第一端,并包括第三横梁和两根第三斜拉梁,第三横梁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并与架体连接,两根第三斜拉梁沿着第二方向间隔布置,并在第二方向上反向倾斜,两个第三斜拉梁的上端均与第三横梁连接,下端均与底座连接;

25、第四加强部,设置于第二端,并包括第四横梁和两根第四斜拉梁,第四横梁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并与架体连接,两根第四斜拉梁沿着第二方向间隔布置,并在第二方向上反向倾斜,两根第四斜拉梁的上端均位于第四横梁上方,并与架体连接,两根第四斜拉梁的下端均位于第四横梁下方,并与底座连接;

26、上梁,用于连接于冷媒循环设备的设置于第一端的电控箱的顶部,并沿第二方向延伸,与位于第一端的两根外立柱连接;

27、下梁,用于连接于冷媒循环设备的设置于第一端的电控箱底部,并与底座连接。

28、在一些实施例中,两根第三斜拉梁之间的角度为k1,40°≤k1≤120°;和/或,两根第四斜拉梁之间的角度为e1,40°≤e1≤120°。

29、在一些实施例中,k1=90°;和/或,e1=60°。

3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加强部与本体焊接;和/或,第四加强部与本体焊接。

3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斜拉梁的上端与外立柱焊接;和/或,第四斜拉梁的上端与至少一层支撑层中的顶层焊接。

3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斜拉梁上设有第一坡口,第四斜拉梁在第一坡口处与外立柱焊接;和/或,第四斜拉梁上设有第二坡口,第四斜拉梁在第二坡口处与顶层焊接。

3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加强部还用于与冷媒循环设备的设置于第一端的电控箱连接;和/或,框架包括至少两个下梁,至少两个下梁沿着第二方向间隔布置。

34、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根外立柱上设有两个斜拉板,两个斜拉板沿着上下方向间隔布置,并在上下方向上反向倾斜,在两个斜拉板中,位于上方的斜拉板的下端和上端分别与外立柱和支撑层连接,位于下方的斜拉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外立柱和底座连接。

35、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斜拉板在平行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内延伸。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斜拉板与外立柱之间的夹角为d,35°≤d≤65°;和/或,在两个斜拉板中,位于上方的斜拉板的上端与至少一层支撑层中的中间层连接。

37、在一些实施例中,d=45°。

38、在一些实施例中,斜拉板与外立柱焊接。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立柱与支撑层的连接处设有筋板。

40、另外,本申请所提供的冷水机组,包括冷媒循环设备,并且还包括任一实施例的框架。

41、所设置的第一加强部,能够在第二方向和上下方向上提供支撑,尤其,能够在第二方向上提供支撑,因此,相对于相关技术中不设置第一加强部的情况,可有效提高框架的刚度和强度,尤其,可有效提高框架在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框架(1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拉梁(32)与所述第一横梁(31)之间的夹角为c1,35°≤c1≤65°;和/或,所述第一横梁(31)的长度为L,所述第一横梁(31)的端部至离相应端部最近的一个第一斜拉梁(32)的下端的远离相应端部的一侧的长度为l2,L/6≤l2≤L/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c1=4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0)被构造为以下至少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下方向(Z)上,所述第一加强部(3)位于所述中间层(28)和所述顶层(29)之间;和/或,所述两个第一斜拉梁(32)的上端分别与所述中间支撑(25)的两根中间立柱(26)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根所述中间立柱(26)包括上段(261)和下段(262),所述上段(261)和所述下段(262)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依次布置,并可拆卸地连接;和/或,至少一根所述中间立柱(26)上设有第二斜拉梁(5),所述第二斜拉梁(5)倾斜设置,且下端与所述底座(1)连接,上端与所述中间立柱(26)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段(261)与所述至少一层支撑层(27)焊接;和/或,所述支撑装置(21)包括至少两个所述中间支撑(25),所述至少两个中间支撑(25)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布置,所述至少两个中间支撑(25)中的一部分的至少一根中间立柱(26)包括所述上段(261)和所述下段(262),所述至少两个中间支撑(25)中的另一部分的两根中间立柱(26)为一体式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拉梁(5)与所述底座(1)之间的夹角为b,35°≤b≤65°。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0)还包括第二加强部(4),所述第二加强部(4)包括两根竖梁(41),所述第二加强部(4)的两根竖梁(41)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布置,并均竖向延伸,所述两个竖梁(41)的上端均与所述冷凝器(201)连接,所述两根竖梁(41)的下端均与所述底座(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竖梁(41)在所述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为h3,所述第二加强部(4)的两根竖梁(41)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间隔为l3,h3/6≤l3≤h3/2。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部(4)还包括上横板(42),所述第二加强部(4)的两根竖梁(41)通过所述上横板(42)与所述冷凝器(201)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加强部(4)还包括下横板(43),第二加强部(4)的两根竖梁(41)通过所述下横板(43)与所述底座(1)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0)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加强部(4),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加强部(4)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布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1)的沿第一方向(X)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框架(10)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第三斜拉梁(62)之间的角度为k1,40°≤k1≤120°;和/或,所述两根第四斜拉梁(72)之间的角度为e1,40°≤e1≤120°。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k1=90°;和/或,e1=60°。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部(6)与所述本体(101)焊接;和/或,所述第四加强部(7)与所述本体(101)焊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斜拉梁(72)的上端与所述外立柱(22)焊接;和/或,所述第四斜拉梁(72)的上端与所述至少一层支撑层(27)中的顶层(29)焊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斜拉梁(72)上设有第一坡口(73),所述第四斜拉梁(72)在所述第一坡口(73)处与所述外立柱(22)焊接;和/或,所述第四斜拉梁(72)上设有第二坡口(74),所述第四斜拉梁(72)在所述第二坡口(74)处与所述顶层(29)焊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框架(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框架(1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拉梁(32)与所述第一横梁(31)之间的夹角为c1,35°≤c1≤65°;和/或,所述第一横梁(31)的长度为l,所述第一横梁(31)的端部至离相应端部最近的一个第一斜拉梁(32)的下端的远离相应端部的一侧的长度为l2,l/6≤l2≤l/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c1=4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0)被构造为以下至少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下方向(z)上,所述第一加强部(3)位于所述中间层(28)和所述顶层(29)之间;和/或,所述两个第一斜拉梁(32)的上端分别与所述中间支撑(25)的两根中间立柱(26)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根所述中间立柱(26)包括上段(261)和下段(262),所述上段(261)和所述下段(262)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依次布置,并可拆卸地连接;和/或,至少一根所述中间立柱(26)上设有第二斜拉梁(5),所述第二斜拉梁(5)倾斜设置,且下端与所述底座(1)连接,上端与所述中间立柱(26)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段(261)与所述至少一层支撑层(27)焊接;和/或,所述支撑装置(21)包括至少两个所述中间支撑(25),所述至少两个中间支撑(25)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布置,所述至少两个中间支撑(25)中的一部分的至少一根中间立柱(26)包括所述上段(261)和所述下段(262),所述至少两个中间支撑(25)中的另一部分的两根中间立柱(26)为一体式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拉梁(5)与所述底座(1)之间的夹角为b,35°≤b≤65°。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0)还包括第二加强部(4),所述第二加强部(4)包括两根竖梁(41),所述第二加强部(4)的两根竖梁(41)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布置,并均竖向延伸,所述两个竖梁(41)的上端均与所述冷凝器(201)连接,所述两根竖梁(41)的下端均与所述底座(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竖梁(41)在所述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为h3,所述第二加强部(4)的两根竖梁(41)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间隔为l3,h3/6≤l3≤h3/2。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部(4)还包括上横板(42),所述第二加强部(4)的两根竖梁(41)通过所述上横板(42)与所述冷凝器(201)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加强部(4)还包括下横板(43),第二加强部(4)的两根竖梁(41)通过所述下横板(43)与所述底座(1)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0)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加强部(4),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加强部(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雁翔尹欧阳程琦何锦峰李亚冲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