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设计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38399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9 17: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设计及施工方法,该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为安装于隧道先行洞衬砌与隐中墙初支之间的弧形板结构;弧形板结构的内部形成有空腔,且内部空腔内设有若干矩阵排列的加肋钢筋;该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靠近隧道衬砌侧设有与内部空腔连通的预留注浆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替代传统的泡沫减震层,保证在初期支护变形后,减振层仍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在后行洞爆破施工中,根据实测数据,结合萨道夫斯基公式调整无中导连拱隧道下一循环减振腔的参数。相较传统减震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大幅降低后行洞爆破振动对于先行洞衬砌的影响,避免先行洞衬砌出现裂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工程,特别涉及一种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设计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中国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向西南山区发展,在洞口布线与用地条件的限制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连拱隧道。无中导连拱隧道以其良好的结构整体性、简化的施工工序及减少围岩扰动等优势逐渐成为连拱隧道的主要结构形式。

2、由于无中墙连拱隧道取消了传统连拱隧道的中隔墙,先行洞与后行洞净距减小,后行洞掌子面爆破时,易致先行洞衬砌开裂。因此,结构设计与施工中,通常在先行洞隐中墙侧布置泡沫减振层,降低后行洞掌子面爆破对于先行洞衬砌的影响。然而,设置于防水层与初支之间的减振泡沫层,在初期支护逐渐变形的过程中,其体积不断被初支压缩,在后行洞爆破施工时,其减振性能已大幅降低,无法有效降低后行洞爆破对先行洞衬砌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设计及施工方法,解决传统减振层随初支变形后,减振效果无法满足先行洞衬砌要求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其特征在于:该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为安装于隧道先行洞衬砌与隐中墙初支之间的弧形板结构;弧形板结构的内部形成有内部空腔,且内部空腔内设有若干矩阵排列的加肋钢筋;该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靠近隧道衬砌侧设有与内部空腔连通的预留注浆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其特征在于:该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包括能够与隧道先行洞的衬砌侧贴合的衬砌侧钢板,能够与隧道先行洞的隐中墙初支内表面贴合的底部钢板,以及位于衬砌侧钢板和底部钢板之间周侧的四周钢板;四周钢板与衬砌侧钢板和底部钢板焊接形成整体减振腔;衬砌侧钢板上设有预留注浆孔;内部空腔内的加肋钢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其特征在于:该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为安装于隧道先行洞衬砌与隐中墙初支之间的弧形板结构;弧形板结构的内部形成有内部空腔,且内部空腔内设有若干矩阵排列的加肋钢筋;该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靠近隧道衬砌侧设有与内部空腔连通的预留注浆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其特征在于:该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包括能够与隧道先行洞的衬砌侧贴合的衬砌侧钢板,能够与隧道先行洞的隐中墙初支内表面贴合的底部钢板,以及位于衬砌侧钢板和底部钢板之间周侧的四周钢板;四周钢板与衬砌侧钢板和底部钢板焊接形成整体减振腔;衬砌侧钢板上设有预留注浆孔;内部空腔内的加肋钢筋,其两端与衬砌侧钢板和底部钢板焊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其特征在于:沿隧道开挖方向每1m设置一个该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

4.一种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设计及施工方法,该设计及施工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青松王安民何俊陈星宇白国权张涛郑勇郑欣段晓彬陈俊武秦童童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