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中药学,具体是一种中药学配药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1、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内容包括中药与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是将各种中药材以一定的比例调配而成,在中药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中药进行混合,方便进行配药。
2、但是在对中药进行混合时一般通过人工手动对中药进行搅拌,通过人工的方式直接对中药进行混合,不仅比较费时费力,增加工作强度,而且在对中药进行搅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搅拌不均匀,出现混合不均匀的情况,另外虽然有相应的混合装置,通过搅拌棍进行搅拌,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搅拌棍并不能有效对混合箱内壁或者底部的中药进行有效混合,使用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3、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中药学配药混合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学配药混合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中药学配药混合装置,包括底壳,所述底壳的内部设置有混合机构;
4、所述混合机构包括框架,所述底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轴承,每个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均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每个所述转动轴均位于底壳的内部,所述底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转动轴的右端
5、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壳的下方设置有两组垫脚,每组所述垫脚的顶端均与底壳的底面固定连接。
6、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壳的正面活动铰接有第一检修门,所述底壳的右侧面活动交接有第二检修门。
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混合壳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两组稳固板,每组所述稳固板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与框架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壳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通过导线分别与步进电机和马达电连接。
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混合壳的外侧设置有防护门,所述防护门的背面与混合壳的正面活动铰接。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1、本技术通过设置有框架、步进电机、第一轴承、转动轴、混合壳、收纳壳、马达、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以及第二轴承,能够有效对中药学配药进行混合搅拌,省时省力,增加混合均匀性,利用步进电机直接配合转动轴带动收纳壳进行转动,有效对收纳壳内部中药学配药进行混合,接着再配合马达带动第一连接轴以及第二连接轴带动收纳壳对中药配药进行进一步混合转动,能够增加搅拌混合效率,有效对收纳壳内部中药进行全方位搅拌,避免通过人工的方式直接对中药进行混合,不仅比较费时费力,难免会出现搅拌不均匀以及现有混合装置并不能有效对混合箱内壁或者底部的中药进行有效混合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药学配药混合装置,包括底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内部设置有混合机构(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学配药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下方设置有两组垫脚(4),每组所述垫脚(4)的顶端均与底壳(1)的底面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学配药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正面活动铰接有第一检修门(3),所述底壳(1)的右侧面活动交接有第二检修门(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学配药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壳(209)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两组稳固板(7),每组所述稳固板(7)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与框架(20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学配药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8),所述控制面板(8)通过导线分别与步进电机(205)和马达(207)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学配药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壳(209)的外侧设置有防护门(5),所述防护门(5)的背面与混合壳(20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药学配药混合装置,包括底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内部设置有混合机构(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学配药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下方设置有两组垫脚(4),每组所述垫脚(4)的顶端均与底壳(1)的底面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学配药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正面活动铰接有第一检修门(3),所述底壳(1)的右侧面活动交接有第二检修门(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学配药混合装置,其特...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