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
技术介绍
1、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2、目前,现有技术的一种继电器,包括线圈架、动簧衔铁部件和静簧片,静簧片安装在线圈架上,动簧衔铁部件上设置的动触点与静簧片上设置的静触点对应配合。为了在触点断开状态对动簧衔铁部件的断开行程进行限定,以确保产品机械参数的稳定性,也为了避免动簧衔铁部件工作产生的热量直接传导到线圈架而影响线圈架的使用寿命,线圈架上通常设置有为金属材质的定位片,该定位片位于动簧衔铁部件设有动触点的部位的背面,以在触点断开状态,对动簧衔铁部件起到止挡作用。然而,这种结构造成在触点断开状态,触点间隙(即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间距)较小,无法满足大电压电流下的触点间耐压要求。如果将线圈架的尺寸做大,可以达到增大触点间隙的目的,但这会导致产品体积增大,不符合继电器小型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其通过结构,在不增加线圈架体积的基础上,达到增大触点间隙的目的。
2、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包括线圈架、动簧衔铁部件和静簧片,静簧片安装在线圈架上,动簧衔铁部件的一端设置的动触点与静簧片上设置的静触点对应配合;所述线圈架上安装定位片,该定位片在触点断开状态
3、进一步的,所述折弯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对应动簧衔铁部件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侧。
4、进一步的,所述静簧片设有静簧引出脚,该静簧引出脚沿触点断开方向延伸,所述折弯部和定位片的数量分别为一个,且所述折弯部和定位片配合在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静簧引出脚的一侧。
5、进一步的,所述线圈架在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静簧引出脚的一侧形成有凹槽,该凹槽朝向所述主体部。
6、进一步的,所述线圈架对应所述主体部背对所述静簧片的一侧设有让位槽;所述动触点铆接在所述动簧衔铁部件上,且在触点断开状态,所述动触点凸伸出所述主体部背面的铆接部分进入所述让位槽内。
7、进一步的,还包括轭铁和铁芯,铁芯穿设于所述线圈架中,所述轭铁呈l字形,且所述轭铁的一边与所述铁芯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轭铁的另一边位于所述线圈架外侧,所述铁芯的另一端对应所述动簧衔铁部件。
8、进一步的,所述动簧衔铁部件包括动簧片和衔铁,衔铁可摆动地设置在所述轭铁的另一边端部设置的刀口处,并与所述铁芯的另一端配合;所述动簧片呈l字形,所述动簧片的一边与所述衔铁固定在一起,且所述动簧片的一边端部包括所述主体部和折弯部;所述动簧片的另一边与所述轭铁的另一边固定在一起,并设置动簧引出脚。
9、进一步的,所述线圈架缠绕有线圈,所述线圈架上设置与所述线圈电性连接的两线圈引出脚;还包括基板,该基板对应所述两线圈引出脚分别设有第一引脚孔,所述线圈引出脚穿过第一引脚孔;所述动簧衔铁部件设有动簧引出脚,该动簧引出脚穿过所述基板对应设置的第二引脚孔。
10、进一步的,所述动簧衔铁部件位于所述两线圈引出脚之间,所述基板在各线圈引出脚与动簧衔铁部件之间分别设有绝缘挡墙,该绝缘挡墙将所述动簧衔铁部件与线圈引出脚隔开。
11、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挡墙插入所述线圈架对应设置的插槽内。
12、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1、由于动簧衔铁部件的一端包括设有动触点的主体部和位于该主体部侧面的至少一个折弯部,在触点断开状态,折弯部与静簧片的间距小于主体部与所述静簧片的间距,定位片避开主体部,并配合在折弯部背对所述静簧片的一侧,且定位片在触点断开状态与折弯部接触配合,使得本技术不仅可以保留定位片的止挡功能,还能使定位片释放主动部背面的空间,从而可以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提升触点间隙,以便于满足大电压电流下的触点间耐压要求,达到一种小体积大触点间隙的结构特点。并且,动簧衔铁部件相较于现有技术增加了折弯部的面积,既提升了产品的载流能力,也增大了散热面积。
14、2、折弯部和定位片配合在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静簧引出脚的一侧,可以使定位片的设置不会与静簧引出脚发生干涉,也无需将线圈架做大,确保产品的小体积设计。同时,也使得主体部靠近静簧引出脚的一侧无定位片延伸,从而可以避免触点飞溅物在主体部靠近静簧引出脚的一侧堆积而与定位片形成导电路径。
15、3、线圈架在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静簧引出脚的一侧形成有凹槽,使线圈架在主体部靠近所述静簧引出脚的一侧距离触点较远,能够阻断触点飞溅物飞溅到线圈架上。
16、4、基板在各线圈引出脚与动簧衔铁部件之间分别设有绝缘挡墙,该绝缘挡墙将所述动簧衔铁部件与线圈引出脚隔开,能够提升线圈与触点间爬电距离及耐压性能,使小体积继电器也能实现高电流耐压、高爬电距离。
17、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一种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包括线圈架、动簧衔铁部件和静簧片,静簧片安装在线圈架上,动簧衔铁部件的一端设置的动触点与静簧片上设置的静触点对应配合;所述线圈架上安装定位片,该定位片在触点断开状态对所述动簧衔铁部件进行限位;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衔铁部件的一端包括设有所述动触点的主体部和位于该主体部侧面的至少一个折弯部,在触点断开状态,所述折弯部与所述静簧片的间距小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静簧片的间距;所述定位片避开所述主体部,并配合在所述折弯部背对所述静簧片的一侧,且所述定位片在触点断开状态与所述折弯部接触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对应动簧衔铁部件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簧片设有静簧引出脚,该静簧引出脚沿触点断开方向延伸,所述折弯部和定位片的数量分别为一个,且所述折弯部和定位片配合在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静簧引出脚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架在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静簧引出脚的一侧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架对应所述主体部背对所述静簧片的一侧设有让位槽;所述动触点铆接在所述动簧衔铁部件上,且在触点断开状态,所述动触点凸伸出所述主体部背面的铆接部分进入所述让位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轭铁和铁芯,铁芯穿设于所述线圈架中,所述轭铁呈L字形,且所述轭铁的一边与所述铁芯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轭铁的另一边位于所述线圈架外侧,所述铁芯的另一端对应所述动簧衔铁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衔铁部件包括动簧片和衔铁,衔铁可摆动地设置在所述轭铁的另一边端部设置的刀口处,并与所述铁芯的另一端配合;所述动簧片呈L字形,所述动簧片的一边与所述衔铁固定在一起,且所述动簧片的一边端部包括所述主体部和折弯部;所述动簧片的另一边与所述轭铁的另一边固定在一起,并设置动簧引出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架缠绕有线圈,所述线圈架上设置与所述线圈电性连接的两线圈引出脚;还包括基板,该基板对应所述两线圈引出脚分别设有第一引脚孔,所述线圈引出脚穿过第一引脚孔;所述动簧衔铁部件设有动簧引出脚,该动簧引出脚穿过所述基板对应设置的第二引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衔铁部件位于所述两线圈引出脚之间,所述基板在各线圈引出脚与动簧衔铁部件之间分别设有绝缘挡墙,该绝缘挡墙将所述动簧衔铁部件与线圈引出脚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挡墙插入所述线圈架对应设置的插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包括线圈架、动簧衔铁部件和静簧片,静簧片安装在线圈架上,动簧衔铁部件的一端设置的动触点与静簧片上设置的静触点对应配合;所述线圈架上安装定位片,该定位片在触点断开状态对所述动簧衔铁部件进行限位;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衔铁部件的一端包括设有所述动触点的主体部和位于该主体部侧面的至少一个折弯部,在触点断开状态,所述折弯部与所述静簧片的间距小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静簧片的间距;所述定位片避开所述主体部,并配合在所述折弯部背对所述静簧片的一侧,且所述定位片在触点断开状态与所述折弯部接触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对应动簧衔铁部件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簧片设有静簧引出脚,该静簧引出脚沿触点断开方向延伸,所述折弯部和定位片的数量分别为一个,且所述折弯部和定位片配合在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静簧引出脚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架在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静簧引出脚的一侧形成有凹槽,该凹槽朝向所述主体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触点间隙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架对应所述主体部背对所述静簧片的一侧设有让位槽;所述动触点铆接在所述动簧衔铁部件上,且在触点断开状态,所述动触点凸伸出所述主体部背面的铆接部分进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笔达,廖从峰,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远达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