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锅炉尾气处理,具体涉及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
技术介绍
1、锅炉产生的烟气会通过管道输送至脱硫塔进行尾气处理。具体地,在锅炉的出口通过一个低温平口烟道连接一根竖直管道与脱硫塔连接,由于脱硫塔高于低温平口烟道,且落差有5米左右,导致尾气在输送过程中颗粒杂质会沉降。
2、为了便于对尾气中的颗粒杂质(颗粒煤、硝、硫等)进行收集,现有技术将低温平口烟道设置有弯道,利用向下凹陷的弯道实现对颗粒杂质的收集,这样虽然实现了对颗粒杂质的收集,但是,弯造成平口烟道积灰太多,不能及时处理,只能在每次检修时处理平口烟道积灰,平口烟道积灰里面温度、处理高难度大;长时间人可能存在缺痒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不仅能够实现对烟道中颗粒杂质的收集,且能够避免平口烟道积灰过多导致检修时处理积灰难度大的问题。
2、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3、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包括平口烟道、落灰斗、排灰支管和排灰主管;
4、平口烟道的两端分别用于连接锅炉和与脱硫塔连通的竖直管道;
5、落灰斗至少设置有两个,多个所述落灰斗沿所述平口烟道的长度方向布置;落灰斗用于收集尾气中的颗粒杂质;
6、排灰支管的顶部与落灰斗连接,排灰支管的底部与排灰主管连接;
7、排灰主管用于排出颗粒杂质。
8、本技术通过在现有平口烟道上设置落灰斗,用于将落在平口烟道上的颗
9、并且,本技术落灰斗至少设置有两个,相比设置一个落灰斗,能够避免落灰斗的内壁残留颗粒杂质导致积灰,因为平口烟道具有在气流方向具有一定长度,要使平口烟道内仅能少残留积灰,需要落灰斗的顶部开口覆盖平口烟道的所有可能积灰的位置,如果只设置一个落灰斗那么,为了使落灰斗的顶部开口覆盖平口烟道的所有可能积灰的位置,则落灰斗的顶部开口较大,而通过排灰支管的尺寸不会太大,即落灰斗的底部开口较小,会导致落灰斗的坡度较为平缓,容易使颗粒杂质堆积在落灰斗内壁,造成积灰;而本技术通过设置多个落灰斗,可以减少落灰斗的顶部开口尺寸,进而缩小落灰斗的顶部开口和底部开口的尺寸差,提高落灰斗的坡度,避免落灰斗内壁堆积颗粒杂质。
10、进一步地,排灰主管的下部或底部设置有阀门,阀门用于实现排灰主管内通道的开启与关闭。当还不需要排灰时,阀门关闭,收集的颗粒杂质堆积的排灰主管内,当需要排灰时,开启阀门,使排灰主管内的颗粒杂质排出排灰主管
11、进一步地,阀门的其中一种结构为:包括滑槽和滑板;
12、滑槽固定在所述排灰主管上;
13、滑板滑动设置在滑槽内,通过滑动滑板实现所述排灰主管内通道的开启与关闭。
14、进一步地,滑板上设置有把手。
15、进一步地,排灰支管倾斜设置,排灰支管的高端与落灰斗连接,排灰支管的低端与排灰主管连接。
16、进一步地,排灰主管竖直设置。
17、进一步地,排灰支管的高端与落灰斗之间通过弯管连接。
18、进一步地,排灰支管和排灰主管均为圆管,且排灰主管的内径大于排灰支管的内径。
19、进一步地,落灰斗设置有三个。
20、进一步地,平口烟道为向下凹陷的弯道结构,便于收集颗粒杂质,将多个落灰斗设置在平口烟道的中部凹陷位置,尽可能以最小数量的落灰斗覆盖平口烟道的所有可能积灰的位置。
2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22、1、本技术通过在现有平口烟道的基础上增加落灰斗、排灰支管和排灰主管,落灰斗用于将落在平口烟道上的颗粒杂质进行收集,然后依次通过排灰支管和排灰主管排出排烟装置,降低了平口烟道积灰处理的难度;能够避免平口烟道积灰过多导致检修时处理积灰难度大的问题。
23、2、本技术通过设置多个落灰斗,能够有效避免落灰斗内壁积灰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口烟道(1)、落灰斗(2)、排灰支管(4)和排灰主管(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灰主管(5)的下部或底部设置有阀门(6),所述阀门(6)用于实现所述排灰主管(5)内通道的开启与关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6)包括滑槽(61)和滑板(6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62)上设置有把手(6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灰支管(4)倾斜设置,所述排灰支管(4)的高端与所述落灰斗(2)连接,所述排灰支管(4)的低端与所述排灰主管(5)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灰主管(5)竖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灰支管(4)的高端与所述落灰斗(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灰支管(4)和所述排灰主管(5)均为圆管,且所述排灰主管(5)的内径大于所述排灰支管(4)的内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落灰斗(2)设置有三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口烟道(1)为向下凹陷的弯道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口烟道(1)、落灰斗(2)、排灰支管(4)和排灰主管(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灰主管(5)的下部或底部设置有阀门(6),所述阀门(6)用于实现所述排灰主管(5)内通道的开启与关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6)包括滑槽(61)和滑板(6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62)上设置有把手(6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于锅炉和脱硫塔之间的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灰支管(4)倾斜设置,所述排灰支管(4)的高端与所述落灰斗(2)连接,所述排灰支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官秀,罗胜福,张军,王磊,郑长青,
申请(专利权)人:绵阳佳联印染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