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灭菌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智能实验室通风灭菌设备。
技术介绍
1、实验室即进行实验的场所,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科技发展的源泉,对科技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验室使用时,需要进行通风操作。
2、中国专利公开了专利号为cn202320045022.4的一种生物实验室用空气灭菌装置,该技术风扇使其在自转时又能360°旋转吹风,增大吹风空间,能够使实验室内快速充满臭氧,增加空气灭菌效率,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该灭菌设备的风扇设置在风筒内,通过风筒整体的旋转达到旋转吹风的目的,但是由于风筒是设置在机体的单独一个侧面的,所以即使风筒和风扇整体能够旋转,有效的吹风灭菌区域也只在机体的一个侧面位置,导致机体的背面以及另外两个侧面都无法进行有效的灭菌通风,还需要实验人员手动去调整机体风筒整体的朝向,降低了使用的方便性,因此,我们提供一种智能实验室通风灭菌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实验室通风灭菌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实验室通风灭菌设备,包括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的内部可拆卸连接有滤芯(2),所述外壳体(1)的内部且位于滤芯(2)的上方设置有风扇(3),所述风扇(3)的对应两侧边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外壳体(1)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板(4)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套筒(5),所述套筒(5)的外部套设有摆动板(6),所述摆动板(6)与套筒(5)固定连接,所述摆动板(6)的上方设置有动力机构(16),所述套筒(5)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滑槽(7),所述第一滑槽(7)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杆(8),所述套筒(5)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实验室通风灭菌设备,包括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的内部可拆卸连接有滤芯(2),所述外壳体(1)的内部且位于滤芯(2)的上方设置有风扇(3),所述风扇(3)的对应两侧边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外壳体(1)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板(4)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套筒(5),所述套筒(5)的外部套设有摆动板(6),所述摆动板(6)与套筒(5)固定连接,所述摆动板(6)的上方设置有动力机构(16),所述套筒(5)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滑槽(7),所述第一滑槽(7)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杆(8),所述套筒(5)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升降杆(9),所述升降杆(9)与第一滑杆(8)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杆(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10),所述第二支撑板(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11),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架(12),所述升降架(12)的外部套设有顶盖(13),所述顶盖(13)与外壳体(1)配合使用,所述顶盖(13)与升降架(12)转动连接,所述顶盖(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内壳体(14),所述内壳体(14)与外壳体(1)活动连接,所述内壳体(14)的内部设置有格栅机构(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实验室通风灭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7)为螺旋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实验室通风灭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16)包括安装架(1601),所述安装架(1601)与外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架(16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双轴电机(1602),所述双轴电机(1602)的输出端且位于摆动板(6)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转动板(1603),所述摆动板(6)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开槽(1606),所述摆动板(6)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二滑槽(1604),所述第二滑槽(1604)与第一开槽(1606)连通,所述第二滑槽(1604)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杆(1605),所述第二滑杆(1605)与转动板(1603)固定连接,所述摆动板(6)的内部远离套筒(5)的一侧开设有凹槽(1607),所述凹槽(1607)与第二滑槽(1604)连通,所述凹槽(1607)的内部设置有固定轴(1608),所述固定轴(1608)与摆动板(6)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轴(1608)的外部套设有挡板(1609),所述挡板(1609)与固定轴(1608)转动连接,所述固定轴(1608)的外部且位于摆动板(6)与挡板(1609)之间套设有扭簧(1610),所述扭簧(1610)的一端与摆动板(6)固定连接,所述扭簧(1610)的另一端与挡板(1609)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实验室通风灭菌设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高安,徐勇,王太华,高广月,丁万修,高飞,李凤昌,徐焱焱,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山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