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瞬态卸荷模拟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瞬态卸荷装置。
技术介绍
1、天然岩体中存在初始应力状态,工程中岩体开挖会导致这种应力卸荷,使岩体中产生应力重分布,它会导致岩体的力学特性发生本质变化,影响地下工程的安全和稳定。研究岩体瞬态卸荷的机制和效应,可以为岩体开挖方法的改进、安全度的评价以及降低工程造价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对于岩体开挖瞬态卸荷现象的研究,除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之外,还有大量的室内开挖卸荷试验,而进行室内开挖卸荷试验需要通过瞬态卸荷装置进行相关实验。在相关技术中采用的瞬态卸荷装置在对岩体内壁进行支撑时,瞬态卸荷装置的多个支撑结构对岩体内壁的支撑跨度较大,从而会使得岩体内部存在局部应力集中的现象,进而导致瞬态卸荷装置模拟的瞬态卸荷过程与实际岩体瞬态卸荷存在较大的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瞬态卸荷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瞬态卸荷装置在对洞室的内壁进行支撑时存在的岩体内部应力集中的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瞬态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第一支撑件(110)、多个第二支撑件(120)、多个第三支撑件(200)、拆解装置和安装基部(400),所述多个第一支撑件(110)和所述多个第二支撑件(120)依次交替设置以围成环形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110)在所述环形结构的环绕方向的两端具有搭接部(111),所述第二支撑件(120)具有支撑凸部(121)和位于所述支撑凸部(121)两侧的支撑肩部(122),所述支撑肩部(122)低于所述支撑凸部(121),所述支撑凸部(121)朝向背离所述环形结构的中心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110)的两个所述搭接部(111)分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瞬态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第一支撑件(110)、多个第二支撑件(120)、多个第三支撑件(200)、拆解装置和安装基部(400),所述多个第一支撑件(110)和所述多个第二支撑件(120)依次交替设置以围成环形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110)在所述环形结构的环绕方向的两端具有搭接部(111),所述第二支撑件(120)具有支撑凸部(121)和位于所述支撑凸部(121)两侧的支撑肩部(122),所述支撑肩部(122)低于所述支撑凸部(121),所述支撑凸部(121)朝向背离所述环形结构的中心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110)的两个所述搭接部(111)分别搭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120)的所述支撑肩部(1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瞬态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环绕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件(110)的端面与所述支撑凸部(121)的侧壁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瞬态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10)具有限位凸部(112),所述限位凸部(112)朝向所述环形结构的中心的一侧,且位于两个所述搭接部(111)之间,在所述环绕方向上,所述支撑肩部(122)的端面与所述限位凸部(112)的侧壁限位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瞬态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10)的背离所述环形结构的中心一侧的表面和所述支撑凸部(121)的顶面均为弧形面,所述多个第一支撑件(110)和所述多个第二支撑件(120)依次交替设置围成圆环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瞬态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件(200)包括第一子撑件(210)、第二子撑件(220)和滚柱(230),所述第一子撑件(210)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基部(400)连接,所述第二子撑件(22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20)接触,所述滚柱(230)夹设于所述第一子撑件(21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子撑件(220)的第二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瞬态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120)开设有第一限位凹槽(123),所述第二子撑件(220)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123)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瞬态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撑件(220)的朝向所述滚柱(230)的一侧具有第二限位凹槽(221),所述滚柱(230)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杰,徐一帆,戎晓力,吴威涛,李文宇,甘露,彭江舟,刘书乾,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