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电动汽车的相关技术发展,其动力总成的动力控制单元(power controlunit,pcu)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动力控制单元的各个部件逐渐从分散独立设置,演变为将各个部件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集成结构。集成结构能够降低整体的体积和重量,但是,随着动力控制单元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动力控制单元的体积和重量也越来越大,在车辆搭载时出现了不方便组装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及车辆,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2、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包括:
3、第一支撑部件,其设于动力控制单元的安装空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处,且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延伸;以及
4、凸起部,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一端,所述凸起部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凸起,且所述凸起部的顶部具有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或者车辆左右方向的第一连接结构。
5、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配合的第二连接结构。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上设有用于挂接在所述凸起部上的爪状结构,在所述爪状结构挂接于所述凸起部时,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相对。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爪状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凸起的爪体。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承托部,所述第一承托部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动力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件。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托部上设有定位销,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具有能够与所述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和/或定位槽。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槽呈u形,且所述定位槽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并贯穿至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后端边缘。
1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支撑部件,所述第二支撑部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处,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承托部,所述第二承托部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动力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三连接部件。
12、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动力控制单元和如上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支架,所述车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具有前机舱,所述动力控制单元支架设置在所述前机舱内,所述动力控制单元与所述动力控制单元支架连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燃料电池,所述燃料电池设置在所述车体内。
14、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支架,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位于安装空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处,通过凸起部能够抬高第一连接结构相对于第一支撑部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而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或车辆左右方向,方便工具从车辆前方或左右方向上操作。在车辆组装过程中,组装人员可从车辆前方或左右方向在适于操作的高度和角度下完成动力控制单元的安装操作,能够提高动力控制单元组装的便利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配合的第二连接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上设有用于挂接在所述凸起部上的爪状结构,在所述爪状结构挂接于所述凸起部时,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爪状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凸起的爪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承托部,所述第一承托部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动力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托部上设有定位销,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具有能够与所述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和/或定位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呈U形,且所述定位槽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并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支撑部件,所述第二支撑部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处,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延伸。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动力控制单元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支架,所述车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具有前机舱,所述动力控制单元支架设置在所述前机舱内,所述动力控制单元与所述动力控制单元支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燃料电池,所述燃料电池设置在所述车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配合的第二连接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上设有用于挂接在所述凸起部上的爪状结构,在所述爪状结构挂接于所述凸起部时,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爪状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凸起的爪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承托部,所述第一承托部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动力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伟琪,倪立,三谷直弘,尹春山,李新茹,钟辉煌,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