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饱和潜水环控领域和高压舱室环境控制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饱和加压舱的供氧系统及供氧方法。
技术介绍
1、大深度饱和潜水作业指潜水员直接暴露在水下超过120米(甚至可达300-500米)的长时间潜水工作。此种作业方式下,潜水员首先需在高压环境舱内长时间停留以适应大深度水下高压环境,随后再直接出入大深度水下开展工作,持续时间可达1个月之久。潜水员在高压环境舱内适应高压环境和休息时,需摄入氧气、同时呼出二氧化碳以维持自身健康需要。在现有的饱和潜水舱中,补充氧气时通常采用纯氧与回风管路的回风进行混合后,经环控机处理回风后经送风主管快速送入室内,氧气流量和时间一般为100l/min和10min。在补氧阶段,舱内氧气浓度逐渐上升,在补氧结束后达到稳定。
2、然而现有技术中通常只是单纯地进行氧气补充,在补氧阶段,如果送风管内高氧分压的气体不能在舱内快速扩散和均衡,就可能造成舱内某些局部区域氧分压过高,导致潜水员发生“醉氧”现象。这种情况对潜水员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并且由于氧气相对于氦气的密度较大,这种物理特性使得在高压舱内,氧气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饱和加压舱的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舱室本体(1)、供氧装置(2)、混合腔(3)、送风模块(4)、回风口(5)、排风口(6)和控制器,供氧装置(2)包括液氧罐(21)和氧气瓶(22),所述液氧罐(21)和氧气瓶(22)分别通过第一补氧管(23)和第二补氧管(24)连通至所述混合腔(3),第一补氧管(23)和第二补氧管(24)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25)和第二阀门(26),供氧装置(2)还包括换热器(27),所述换热器(27)内部设置液氧通道(28)和换热介质通道(29),所述液氧通道(28)的两端连接在第一补氧管(23)上,液氧罐(21)流出的液氧在液氧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饱和加压舱的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舱室本体(1)、供氧装置(2)、混合腔(3)、送风模块(4)、回风口(5)、排风口(6)和控制器,供氧装置(2)包括液氧罐(21)和氧气瓶(22),所述液氧罐(21)和氧气瓶(22)分别通过第一补氧管(23)和第二补氧管(24)连通至所述混合腔(3),第一补氧管(23)和第二补氧管(24)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25)和第二阀门(26),供氧装置(2)还包括换热器(27),所述换热器(27)内部设置液氧通道(28)和换热介质通道(29),所述液氧通道(28)的两端连接在第一补氧管(23)上,液氧罐(21)流出的液氧在液氧通道(28)内与换热介质进行换热成为气态氧后流入混合腔(3),所述换热介质通道(29)的两端通过管道连接至第一散热器(10)的两端,所述回风口(5)通过回风管(7)连通至所述混合腔(3),所述混合腔(3)通过送风管(8)连通至送风模块(4),所述回风口(5)还通过排风管(9)连通至排风口(6),所述第一阀门(25)和第二阀门(26)均与控制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饱和加压舱的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3)为圆柱形空腔,外壁上设置有回风进气管(31)、氧气进气管(32)和排气管(33),所述回风进气管(31)沿着混合腔(3)的轴线方向、设置在第一底面(34)的中心位置,所述氧气进气管(32)靠近第一底面(34)、沿着混合腔(3)的圆周切线方向设置在混合腔(3)的侧面(35),所述排气管(33)靠近第二底面(36)、垂直于混合腔(3)轴线方向设置在混合腔(3)的侧面(35)上,所述回风口(5)通过回风管(7)连通至所述混合腔(3)的回风进气管(31),所述第一补氧管(23)和第二补氧管(24)汇合连通至所述混合腔(3)的氧气进气管(32),所述混合腔(3)的排气管(33)通过送风管(8)连通至送风模块(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饱和加压舱的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模块包括设置在舱室本体(1)顶部上连接送风管(8)的主送风口(41),所述主送风口(41)通过舱室本体(1)顶部的直线风管(42)连接到多个环状布置的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学军,邹军,徐巍,李明宇,王飞飞,谭颖,阮炜,唐辉,甘霖,杨振宇,彭涛,史战新,赵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