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临界发泡装置及全程保压的超临界发泡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32268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5 2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临界发泡装置及全程保压的超临界发泡方法,涉及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技术方案为,包括下模组件和上模组件,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合模后构成模具成型腔;上模组件内还设置与模具成型腔连通的储流体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储流体腔和模具成型腔双腔结构,模具成型腔用于保证成型制品的形状,储流体腔用于超临界流体后期处理,封闭储流体腔,利用储流体腔的压力维持模具成型腔的压力,降低超临界流体加压装置的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临界发泡装置及全程保压的超临界发泡方法


技术介绍

1、高聚物材料的模内超临界流体加工的核心是要保持模腔的超高压能力,同时尽快使得超临界流体均匀进入模腔中的物料中。

2、为了保持模具内的高压状态:专利申请1(公开号为cn109435134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具体公开了一种超临界气体发泡模具)采用在上下两个模具之间安装矩形密封垫,然后将上下模具压紧,实现25-30mpa高压密封,这种结构完全依靠密封垫和上下模具之间的压力,对于成型机的压力有较高要求。专利申请2(公开号为cn112318809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具体公开了一种发泡模具的密封结构及发泡模具)专利技术一种楔紧结构的固定密封条,同时利用上下模具设置的阻尼槽,实现高温高压的密封发泡模具。

3、专利申请1和专利申请2提出了用模具定型制品并进行高温高压超临界流体处理,但未解决超临界流体快速处理的效率问题,处理过程中必须持续不断的向模腔内通入超临界流体,以保持模腔的高压能耗较高,效率较低,同时这两个申请只针对了规则的板材结构进行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临界发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组件(1)和上模组件(2),所述上模组件(2)和下模组件(1)合模后构成模具成型腔(1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发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2)上设置若干个导通孔(253),以及用于连通多个所述导通孔(253)的导通槽(254),所述储流体腔(247)与所述模具成型腔(132)通过所述导通槽(254)和导通孔(25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发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成型腔(132)由可拆卸的下模块(13)和可拆卸的上模块(25)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临界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临界发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组件(1)和上模组件(2),所述上模组件(2)和下模组件(1)合模后构成模具成型腔(1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发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2)上设置若干个导通孔(253),以及用于连通多个所述导通孔(253)的导通槽(254),所述储流体腔(247)与所述模具成型腔(132)通过所述导通槽(254)和导通孔(25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发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成型腔(132)由可拆卸的下模块(13)和可拆卸的上模块(25)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临界发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组件(1)包括下模基体(11)和与所述下模基体(11)可拆卸连接的下模块(13),所述下模块(13)上开设模具成型腔(1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临界发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基体(11)上开设下模放置腔(111),所述下模块(13)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下模放置腔(11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临界发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基体(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振秀温时宝孙永杰张昕马乐园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