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工程,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
技术介绍
1、白鹤,鹤形目(gruiformes)鹤科(gruidae)白鹤属(leucogeranus)大型涉禽,全球范围内共存有三个独立种群,广泛分布于阿塞拜疆、伊朗、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因其种群已在地球生存超6000万年,被誉为鸟类“活化石”。当前全球白鹤种群仅存5000余只,iucn红色名录评定其为极度濒危物种,为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活动综合影响,生境破碎化及食源生物匮乏致使白鹤栖息地退化问题日渐凸显,深刻影响着白鹤种群的休憩质量及迁徙安全。因此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已成为湿地生态学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3、当前关于白鹤栖息地构建的途径主要包括湿地植被修复与退耕农田生态种植等方法。
4、例如,现有专利文献cn 117441676 a 公开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快速复建白鹤食源栖息 地的方法:包括:s1、退化农田地块遴选;s2、连通性地块网络建设;s3、局地土壤生境要素改良;s4、荸荠球茎包衣处理;s5、荸荠球茎栽培;s6、水文环境调控管理。此专利在地块选择方面侧重于关注盐碱程度,且只侧重于荸荠单一物种。湿地植被修复技术原理清晰,操作性强,可在短时间内复建适宜白鹤休憩的生态环境,但该类技术未能考虑白鹤食源获取以及饮水等行为需求,且未能针对修复植被类型、修复面积规模等技术要点提出量化性技术;退耕农田生态种植方法可为白鹤提供充足食源,但此类方法
5、因此,如何在兼顾近自然修复的前提下,集成栖息生境修复与食源生物补给等技术手段实现白鹤栖息地的可持续性构建,已成为湿地生态保护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目的是解决目前人工构筑白鹤种群栖息地仿生性能低以及白鹤食源生物资源匮乏的限制性问题。
2、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包括:
3、s1:白鹤栖息地选址与基质修缮,包括:于栖息地构建当年的三月中旬至四月上旬选取邻近天然水体的退耕农田为目标地块,人工旋翻所述目标地块内的表层土壤,及部分距离水下表层土壤,所述目标地块内的表层土壤的旋翻深度不大于30cm;所述部分距离水下表层土壤的区域是指距离水面边缘10米范围内的所有水下表层土壤,所述水下表层土壤的旋翻深度不大于20cm;并于旋翻过程中以15-18千克/亩规格添加干燥性粉碎芦苇基质;
4、s2:种质资源靶向引入,包括:于栖息地构建当年的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于邻近的天然湿地内,采集0-10厘米深度的土壤种子库资源,经充分混合后覆盖于目标地块内已旋翻的土壤表层;于土壤种子库资源引入一周内利用邻近天然水体对土壤进行补水,于栖息地构建当年的五月上旬至九月下旬,每间隔15日监测目标地块的土壤含水量,当土壤含水量低于30%时,采取喷淋方式对土壤进行补水;
5、s3:食源生物资源补给,包括:选取扁秆藨草、三江藨草、菰作为白鹤食源性植物,选取小土蜗、虹蛹螺、琥珀螺作为白鹤食源性螺类生物,选取麦穗鱼、泥鳅、葛氏鲈塘鳢作为白鹤食源性鱼类生物;于栖息地构建当年的五月中旬至六月上旬,于天然湿地内挖掘扁秆藨草、三江藨草及菰根茎作为栽培资源,所述扁秆藨草、三江藨草及菰根茎分区栽培,每块栽培区域的面积相等,所述扁秆藨草的栽培密度为5-10茎/平方米,所述三江藨草的栽培密度为3-5茎/平方米、所述菰根茎的栽培密度为5-10茎/平方米;以20-30%公螺、70-80%母螺比例结构混合放养食源性螺类生物于所述邻近天然水体,放养密度为300-600个/平方米;以25-35%公鱼、65-75%母鱼比例结构混合放养食源性鱼类生物于所述邻近天然水体,放养密度为100-200条/平方米;
6、s4:白鹤栖息地分阶管控及健康评估,包括:于栖息地构建当年5月至10月禁止区域性放牧活动,并于栖息地构建当年10月次年5月限制栖息地500米内人类社会活动;于白鹤栖息地构建次年7月开展种质资源及食源生物调查,评定白鹤栖息地近自然恢复水平及健康程度,当满足自然恢复水平及健康程度标准时,白鹤栖息地构建完成。
7、更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s1中,所述目标地块的面积为2-3亩。
8、更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s1中,所述目标地块的退耕年限大于5年,且所述目标地块无剧毒农药施用历史。
9、更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剧毒农药包括:硫磷、甲拌磷和甲胺磷。
10、更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目标地块相对邻近天然水体的水面的高程为5-10米,所述目标地块的形态呈土岗状且斜坡角度处于3-7°。
11、更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目标地块的土壤含盐量低于45mmol/l,土壤ph值小于8。
12、更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s2中,采集土壤种子库资源的方式为:不邻近斑块方式。
13、更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s2中,所述覆盖的厚度为1-2厘米。
14、更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对土壤进行补水使土壤含水量处于60%-80%。
15、更进一步地,提供优选方案:所述s4中,评定白鹤栖息地近自然恢复水平及健康程度的标准为:地表植物覆盖度大于60%、食源植物地下球茎密度大于30茎/平方米,食源螺类密度大于26个/平方米,食源鱼类密度大于5条/平方米。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势在于:
17、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湿地植被修复技术存在的未能考虑白鹤食源获取以及饮水等行为需求,且未能针对修复植被类型、修复面积规模等技术要点提出量化性技术、退耕农田生态种植方法适用区域有限且存在湿地资源非法开垦利用等争端的问题。
18、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一、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原理清晰、易于实施且成本低廉。
20、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内容遵从近自然修复理念,全面覆盖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当中所涉及的土壤、水文、植物、动物等多重要素,所构建的白鹤栖息地能够实现局地生态系统的自我发育演化,无需人工后期频繁维护。且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实施后当年即可招引白鹤种群栖息取食,适宜在退耕还湿工程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产业发展过程中推广应用。
21、二、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可有效提升人工构建栖息地的仿生性能。
2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结合白鹤种群实际集群选址习性及饮水摄食要求,选取毗邻开放水域的土岗处退耕农田作为修复目标,可充分满足白鹤种群夜间于高处警戒休息以及于邻近水域取食饮水的习惯,并能够有效提升特殊地形区退耕农田的还湿效率。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涵盖土壤松耙、种质资源靶向引入、食源生物配置等要点措施,能够全面解决农业生产活动所造成的土壤板结、种源缺失以及食源生物锐减等生态问题,从而有效提升退耕农田向白鹤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所述目标地块的面积为2-3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所述目标地块的退耕年限大于5年,且所述目标地块无剧毒农药施用历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剧毒农药包括:硫磷、甲拌磷和甲胺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地块相对邻近天然水体的水面的高程为5-10米,所述目标地块的形态呈土岗状且斜坡角度处于3-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地块的土壤含盐量低于45mmol/L,土壤pH值小于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采集土壤种子库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所述覆盖的厚度为1-2厘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土壤进行补水使土壤含水量处于60%-8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评定白鹤栖息地近自然恢复水平及健康程度的标准为:地表植物覆盖度大于60%、食源植物地下球茎密度大于30茎/平方米,食源螺类密度大于26个/平方米,食源鱼类密度大于5条/平方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所述目标地块的面积为2-3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所述目标地块的退耕年限大于5年,且所述目标地块无剧毒农药施用历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剧毒农药包括:硫磷、甲拌磷和甲胺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地块相对邻近天然水体的水面的高程为5-10米,所述目标地块的形态呈土岗状且斜坡角度处于3-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退耕农田近自然构建白鹤栖息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洺也,佟守正,安雨,姜明,王国栋,崔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