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可控的单双级切换可变径向两相旋流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31145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5 2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可控的单双级切换可变径向两相旋流燃烧器,涉及燃烧器领域,包括同轴设置的外级顶盖、外级腔体、内级腔体、外级旋流发生装置、内级旋流发生装置;外级腔体套设于内级腔体外;外级旋流发生装置设置于外级腔体内,内级旋流发生装置设置于内级腔体内;内级油气管路贯穿内级腔体、内级旋流发生装置;内级油气管路的顶端连接内级雾化喷嘴,末端与伺服电机模块连接;外级腔体的顶部与外级顶盖连接,外级顶盖外侧均匀分布8个外级进油管,外级进油管连接外级雾化喷嘴,可将液态燃料喷注至外级出气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不更换旋流器的前提下实现了两相旋流火焰燃烧,实现了精确智能控制叶片角度和双级旋流和单级旋流的切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先进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尤其涉及一种电机可控的单双级切换可变径向两相旋流燃烧器


技术介绍

1、目前小工况稳定燃烧与大工况高效低冒烟燃烧之间如何平衡是先进航发高油气比燃烧室的共性设计难题之一。先进航发燃烧室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增加头部进气量,基于分级燃烧组织模式合理控制燃油供给,其中预燃级用于稳焰,主燃级用于实现高油气比燃烧,在强旋流燃烧组织下形成分层分区燃烧火焰从而获得大工况下的高效燃烧和不可见冒烟。但由于在燃烧室总进气量不变的情况下,燃烧室头部进气量占总进气量百分比相较于常规燃烧室大幅提高,因此在小工况下对于相同的燃油流量,头部油气比降低,更容易熄火,使得先进航发高油气比燃烧室贫油点、熄火能力变差。现有传统航发燃烧室头部设计中多级旋流器均为固定结构,无法随着来流工况或者油气比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因此随着来流及工况条件变化的变几何燃烧室对解决大小工况矛盾具有重要潜力和价值。

2、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拓宽先进航发高油气比燃烧室贫油熄火边界,目前一种潜在解决方法是在航发燃烧室头部设计中引入可变几何结构的多级旋流器进行燃烧组织,如可通过改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可控的单双级切换可变径向两相旋流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级顶盖、外级腔体、内级腔体、外级旋流发生装置、内级旋流发生装置、伺服电机模块,其中,所述外级顶盖、所述外级腔体、所述内级腔体、所述外级旋流发生装置、所述内级旋流发生装置同轴设置;所述外级腔体套设于所述内级腔体外;所述外级旋流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外级腔体内,所述内级旋流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内级腔体内;所述外级腔体围设形成了外级气道,所述外级气道与外级出气口连接,所述内级腔体围设形成了内级气道,所述内级气道与内级出气口连接;内级油气管路贯穿所述内级腔体、所述内级旋流发生装置;所述内级油气管路的顶端连接内级雾化喷嘴,所述内级油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可控的单双级切换可变径向两相旋流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级顶盖、外级腔体、内级腔体、外级旋流发生装置、内级旋流发生装置、伺服电机模块,其中,所述外级顶盖、所述外级腔体、所述内级腔体、所述外级旋流发生装置、所述内级旋流发生装置同轴设置;所述外级腔体套设于所述内级腔体外;所述外级旋流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外级腔体内,所述内级旋流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内级腔体内;所述外级腔体围设形成了外级气道,所述外级气道与外级出气口连接,所述内级腔体围设形成了内级气道,所述内级气道与内级出气口连接;内级油气管路贯穿所述内级腔体、所述内级旋流发生装置;所述内级油气管路的顶端连接内级雾化喷嘴,所述内级油气管路的尾端与所述伺服电机模块连接;所述外级腔体的顶部与所述外级顶盖连接,所述外级顶盖外侧均匀分布8个外级进油管,所述外级进油管连接外级雾化喷嘴,可将液态燃料喷注至所述外级出气口;外部空气通过外级进气管进入所述外级腔体的所述外级气道后流经所述外级旋流装置从所述外级出气口排出;外部空气通过内级进气管进入所述内级腔体的所述内级气道后流经所述内级旋流发生装置从所述内级出气口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可控的单双级切换可变径向两相旋流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级腔体包括外级腔体外壁面、外级腔体内壁面、外级腔体底板;所述外级腔体外壁面设有4个外级进气管,所述外级进气管用于接入气体及示踪粒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可控的单双级切换可变径向两相旋流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级旋流发生装置设置在外级顶盖下方,与调节套筒连接;所述调节套筒包括上圆柱和下圆盘;所述外级旋流发生装置套设于所述上圆柱外,所述外级旋流发生装置与所述下圆盘通过螺纹孔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可控的单双级切换可变径向两相旋流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级腔体包括内级腔体外壁面、内级腔体内壁面、内级腔体底板;所述调节套筒的所述下圆盘的底部开有环形凹槽,用于与所述内级腔体外壁面的顶部的环形凸起相匹配;所述内级腔体外壁面的内部刻有内螺纹,与刻有外螺纹的所述内级腔体底板旋转固定连接;所述内级腔体底板设有4个内级进气管,所述内级进气管用于接入气体及示踪粒子。

5.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毛晨光余彬吴胜奇张斌张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