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领域,特别是一种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方法、电化学测量试条及测量系统。
技术介绍
1、贫血是一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的临床综合征,是指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其中以血红蛋白(hb)最为重要。每一血红蛋白分子由一分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素组成,珠蛋白约占96%,血红素占4%,由于血红素中含有亚铁离子,可被合适的物质氧化或配位显色,因此,通过测量血红素的浓度可以直接反映血红蛋白的浓度,临床上常采用生化仪进行血红蛋白检测,需要抽取静脉血,不利于家用或基层医疗等检测场所。
2、近年来,随着大健康产业发展,各类便携式检测产品逐渐被开发,如利用光化学原理开发的血红蛋白试条,其检测原理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比色法,通过配套光化学检测仪实现血红蛋白的测量,检测时间快,可用于家用或基层医疗等场所,但产品仍存在以下缺点:①采血量稍大,15ul以上;②试纸的成本相对较高;③操作不当时配套的仪器光学模块易受自然光影响,导致测量不准确。因此,开发一种成本更低、测量更精准的血红蛋白检测试纸具有较佳的现实意义。
3、血红蛋白浓度与红细胞内的血红素浓度成正比,如忽略个体差异性导致的红细胞内血红素含量不一致性,可以直接测量红细胞的数量来间接反应血红蛋白的浓度;因此,利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理论上有两种模式可以测量血红蛋白浓度,第一种方式:直接法,利用化学反应直接测量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素,通过化学试剂让红细胞破裂,让细胞内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方法、电化学测量试条及测量系统,提高血红蛋白浓度测量准确性。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获取血液样本,测量所述血液样本的阻抗值,建立血红蛋白浓度与阻抗值的函数关系,获得第一血红蛋白浓度c1;
4、测量血液样本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的血红蛋白电流值,建立血红蛋白蛋白浓度与电流值之间的函数关系,获得第二血红蛋白浓度c2;
5、利用下式计算血红蛋白浓度c:c=f×c1+(1-f)×c2;f为权重系数。
6、本专利技术结合了直接法和间接法,通过不同血液红细胞压积段,利用直接法和间接法测量血红蛋白浓度的占比,计算出最终的血红蛋白浓度值,极大地提高了测量准确性。
7、本专利技术中,血红蛋白浓度与阻抗值的函数关系的确定过程包括:
8、配置不同红细胞压积的血液样本,记录各个血液样本的血红蛋白浓度;
9、对上述任一血液样本,测量n次,记录每一次测量得到的阻抗值,计算n次测量的阻抗值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该血液样本的阻抗值;
10、拟合所有血液样本的血红蛋白浓度和阻抗值,得到血红蛋白浓度与阻抗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11、本专利技术中,血红蛋白蛋白浓度与电流值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确定过程包括:
12、配置不同血红蛋白浓度的血液样本,记录各个血液样本的血红蛋白浓度;
13、对上述任一血液样本,测量n次,记录每一次测量得到的电流值,计算n次测量的电流值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该血液样本的电流值;
14、拟合所有血液样本的血红蛋白浓度和电流值,得到血红蛋白浓度与电流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15、本专利技术中,建立红细胞压积与阻抗值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得到红细胞压积;具体实现过程包括:
16、配置不同红细胞压积的血液样本,记录各个血液样本的红细胞压积;
17、对上述任一血液样本,测量n次,记录每一次测量得到的阻抗值,计算n次测量的阻抗值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该血液样本的阻抗值;
18、拟合所有血液样本的红细胞压积和阻抗值,得到红细胞压积与阻抗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19、本专利技术中,权重系数f的确定过程包括:当红细胞压积h≤30%时,f为0.1~0.3;当30%<红细胞压积h<50%时,f为0.35~0.5;当红细胞压积h≥50%时,f为0.6~0.9。
20、作为一个专利技术构思,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试条,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第一测试区域和第二测试区域;其中,
21、所述第一测试区域用于测量血液样本的阻抗值,建立血红蛋白浓度与阻抗值的函数关系,获得第一血红蛋白浓度c1;
22、所述第二测试区域用于测量血液样本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的血红蛋白电流值,建立血红蛋白蛋白浓度与电流值之间的函数关系,获得第二血红蛋白浓度c2。
23、本专利技术试条设置了两个测试区域,可以在一个试条上实现直接法和间接法血红蛋白浓度测量,成本更低,测量更精准,克服了光化学原理测量试条易受自然光影响,测量不准确的问题。
24、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测试区域和第二测试区域的位置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设置,例如所述第一测试区域和第二测试区域沿所述基板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或者所述第一测试区域和第二测试区域沿所述基板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25、本专利技术中,为减小采血量,所述基板上设置一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与基板上的槽体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测试区域、第二测试区域均设置于槽体内,且所述第二测试区域相对第一测试区域靠近所述透气孔。可以先进行第一测试区域的测试,再进行第二测试区域的测试。本专利技术中,第二测试区域靠近透气孔,第一测试区域相对第一测试区域远离透气孔。
26、所述第二测试区域表面覆盖有酶试剂,以用于测量血液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的血红蛋白电流值。
27、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酶试剂按照如下质量分数比例配置:1%pbs缓冲液、0.1%皂素、0.5%羟乙基纤维素、0.1%曲拉通x-100及0.1%铁氰化钾。
28、本专利技术中,为保护测试区域,所述第一测试区域和第二测试区域表面覆盖有上盖片。
29、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测试区域包括两个电极,测量时,在该两个电极之间施加0.3v、频率为1000hz-10000hz的交流电压。
30、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测试区域包括两个电极,测量时,在该两个电极之间施加0.2~0.3v的测量电压。
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血红蛋白浓度与阻抗值的函数关系的确定过程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血红蛋白蛋白浓度与电流值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确定过程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建立红细胞压积与阻抗值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得到红细胞压积;具体实现过程包括:
5.一种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试条,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第一测试区域和第二测试区域;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试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区域和第二测试区域沿所述基板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或者所述第一测试区域和第二测试区域沿所述基板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试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设置一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与基板上的槽体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测试区域、第二测试区域均设置于槽体
8.根据权利要求5~7之一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试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试区域表面覆盖有酶试剂。
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试条,其特征在于,所述酶试剂按照如下质量分数比例配置:1%PBS缓冲液、0.1%皂素、0.5%羟乙基纤维素、0.1%曲拉通X-100及0.1%铁氰化钾。
10.根据权利要求5~7之一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试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区域和第二测试区域表面覆盖有上盖片。
11.根据权利要求5~7之一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试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区域包括两个电极,测量时,在该两个电极之间施加0.3V、频率为1000Hz-10000Hz的交流电压。
12.根据权利要求5~7之一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试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区域包括两个电极,测量时,在该两个电极之间施加0.2~0.3V的测量电压。
13.一种电化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5~12之一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试条;所述电化学测量试条将相应反应信号传送至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方法的步骤实现血红蛋白浓度测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血红蛋白浓度与阻抗值的函数关系的确定过程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血红蛋白蛋白浓度与电流值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确定过程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建立红细胞压积与阻抗值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得到红细胞压积;具体实现过程包括:
5.一种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试条,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第一测试区域和第二测试区域;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试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区域和第二测试区域沿所述基板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或者所述第一测试区域和第二测试区域沿所述基板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血红蛋白浓度电化学测量试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设置一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与基板上的槽体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测试区域、第二测试区域均设置于槽体内,且所述第二测试区域相对第一测试区域靠近所述透气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全昌云,温丽苹,张悦,徐斌杰,
申请(专利权)人:可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