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卷芯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卷绕电芯及电池。
技术介绍
1、卷绕电芯中,正极片、负极片和隔离膜卷绕,相邻的正极片、负极片之间被隔离膜隔绝。卷绕电芯成型后,需要对卷绕电芯的两端的正负极极耳进行揉平,并对应焊接正负极集流盘。
2、但是,对正负极极耳进行揉平处理后,由于外观相同,导致正负极极耳难以区分。这就导致在焊接集流盘时,极耳和集流盘之间易出现焊接错位置,即正极集流盘焊接连接于负极极耳,负极集流盘焊接连接于正极极耳的现象。这就进一步导致电池正负极相反,出现安全隐患。
3、基于以上所述,亟需一种卷绕电芯及电池,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绕电芯及电池,能够避免正负极集流盘和正负极极耳之间焊接错位置的现象,保证电池的安全性。
2、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卷绕电芯,所述卷绕电芯的外周面设置有收尾胶带,沿所述卷绕电芯的轴线方向,所述卷绕电芯的一端具有第一极耳,另一端具有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极性相反;
4、所述收尾胶带距所述第一极耳的距离不同于所述收尾胶带距所述第二极耳的距离,以对所述第一极耳的极性和所述第二极耳的极性进行提示。
5、可选地,所述卷绕电芯的外周面设置有一条所述收尾胶带,所述收尾胶带的宽度不大于所述卷绕电芯轴向尺寸的79%。
6、可选地,沿所述卷绕电芯的轴线方向,所述收尾胶带距所述第一极耳的距离和所述收尾胶带距所述第
7、可选地,沿所述卷绕电芯的轴线方向,所述收尾胶带至所述第一极耳的距离为8mm-10mm,所述收尾胶带至所述第二极耳的距离为13mm-15mm。
8、可选地,沿所述卷绕电芯的轴线方向,所述收尾胶带至所述第一极耳的距离为9.5mm,所述收尾胶带至所述第二极耳的距离为14.5mm。
9、可选地,揉平处理后,所述收尾胶带至所述卷绕电芯的一端端面的距离为3.5mm-5.5mm,所述收尾胶带至所述卷绕电芯的另一端端面的距离为9mm-11mm。
10、可选地,揉平处理后,所述收尾胶带至所述卷绕电芯的一端端面的距离为4.5mm,所述收尾胶带至所述卷绕电芯的另一端端面的距离为10mm。
11、电池,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卷绕电芯。
12、本技术所提供的卷绕电芯及电池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收尾胶带距第一极耳的距离以及收尾胶带距第二极耳的距离的不同,能够对加工人员起到提示作用,加工人员根据该提示即可区分卷绕电芯的两端的极耳的极性,从而避免在后续加工过程中出现正负极集流盘和正负极极耳焊接错位置的现象,保证电池的安全性。同时,由于是通过收尾胶带距第一极耳的距离以及收尾胶带距第二极耳的距离来起到提示作用,相比于设置颜色标记、特定提示结构等其他提示方式,对现有电池制作工艺和电池内部结构的影响小,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较为简单的方式起到上述的提示作用,保持了现有电池的生产效率和重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卷绕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电芯的外周面设置有收尾胶带(4),沿所述卷绕电芯的轴线方向,所述卷绕电芯的一端具有第一极耳(1),另一端具有第二极耳(2),所述第一极耳(1)和所述第二极耳(2)极性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电芯,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绕电芯,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绕电芯,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绕电芯,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绕电芯,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绕电芯,其特征在于,
8.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卷绕电芯。
【技术特征摘要】
1.卷绕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电芯的外周面设置有收尾胶带(4),沿所述卷绕电芯的轴线方向,所述卷绕电芯的一端具有第一极耳(1),另一端具有第二极耳(2),所述第一极耳(1)和所述第二极耳(2)极性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电芯,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绕电芯,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永军,韦晓敏,李树军,唐堃,
申请(专利权)人:溧阳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