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板体系及梁板体系连接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28276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2 16: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梁板体系及梁板体系连接施工方法,涉及建设工程技术领域。梁板体系包括通过钢管混凝土柱连接的两个矩形梁框架,两个矩形梁框架内分别布设钢筋桁架楼承板和底板,水平相邻两个梁板体系通过水平连接钢筋水平连接,上下相邻的两个梁板体系通过栓钉和连接件竖向连接,对连接后的梁板体系的下方矩形梁框架内部、钢管混凝土柱的容纳舱和底板的下凹平台灌浆,对上方矩形梁框架内部和钢筋桁架楼承板浇筑混凝土;本发明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稳定性和承载力性能良好,不仅组装效率高、施工速度快,对施工精度要求不高而且具有较好的受力性能和整体性,具备一定刚度,能够应用于梁板之间的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设工程,特别是指一种梁板体系及梁板体系连接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模块化建筑是将建筑分解为一系列可以在工厂中预制的模块单元。这些单元在设计上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能够单独或组合成多种形态和功能的空间。在模块单元运抵施工现场后,通过组装连接,迅速搭建起完整的建筑结构。为了确保模块化建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模块之间的连接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2、现有技术的模块连接节点虽然现场施工方便,但一般承载能力较差,且为实现自锁功能对加工精度的要求较高。且现有技术的连接方式主要为角点连接,结果表明,单纯地通过提高模块间角点连接承载力和刚度来加强组合结构模块化建筑的整体性效果并不理想,结构刚度和整体性不足。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应用在装配式建筑中的湿式梁板连接构造形式,以栓钉作为抗剪连接件,两块预制楼板与钢梁通过栓钉、外伸钢筋以及后浇混凝土进行连接,采用附加钢筋以及预留凹槽的方式,避免钢筋外伸受到破坏,但这种构造形式不适用于模块化建筑中梁和楼板由上下模块的梁板共同组成的建造方式。

3、总体来说,现有技术模块连接的主要缺点为:承载能力较差,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梁板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梁框架、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板和钢管混凝土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板体系,其特征在于,在上方的所述矩形梁框架的底面的内壁上环周均匀阵列设置第一栓钉,在下方的所述矩形梁框架的顶面的内壁上环周均匀阵列设置第三栓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梁框架包括首尾相接的四根连接梁,所述上方矩形梁框架的连接梁为U型梁、C型梁或矩形梁,所述下方矩形梁框架的连接梁为矩形梁或C型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内部的底端设置上容纳舱,所述上容纳舱内均匀设置至少一个...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板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梁框架、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板和钢管混凝土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板体系,其特征在于,在上方的所述矩形梁框架的底面的内壁上环周均匀阵列设置第一栓钉,在下方的所述矩形梁框架的顶面的内壁上环周均匀阵列设置第三栓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梁框架包括首尾相接的四根连接梁,所述上方矩形梁框架的连接梁为u型梁、c型梁或矩形梁,所述下方矩形梁框架的连接梁为矩形梁或c型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内部的底端设置上容纳舱,所述上容纳舱内均匀设置至少一个第一独立空间,每个所述第一独立空间的内壁分别均匀布设栓钉;所述上容纳舱的侧壁设置注浆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梁板体系,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连接梁为c型梁时,所述下凹平台的底面搭接在下方的所述矩形梁框架的底面的内壁上;

6.一种梁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鹤郭江然马东翼杨雅岚王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