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市政工程、水利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
技术介绍
1、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内涝、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许多城市开始探索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以期既能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雨水作为一种自然界的优质淡水资源,如果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可以显著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并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排口的末端治理大多位于滨河空间,滨河空间往往连接着城市和河道,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目前很多地区重视清水绿岸建设,水环境治理提升,排口治理,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达到水质净化功能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滨水城市景观尤为独特和重要。在滨河景观设计实施时有效结合雨水资源化利用,既节能又美观。
3、综上所述,开发一种能够有效整合多种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雨水的滨河生态化系统,对于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能够对雨水、异常排口混流水进行充分的收集、过滤、调蓄、净化和储存回用,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满足滨河景观建设需要,满足排口末端治理需要,满足市政雨水排水和回用需要,应用范围广泛。
3、一种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植草沟、沸石滤床、沉淀池、雨水湿地和回用设施;所述植草沟设置于所述系统的最上游,用于收集雨水径流;所述沸石滤床设置于所述植草沟的下游,用于收集处理植草沟下来的雨水和经初步过滤的排口混流水;所述沉淀池设置于所述沸石滤床的下游,用于收集沸石滤床下来的水源和雨水管排水;所述雨水湿地设置于所述沉淀池的下游并与其溢流连通,用于雨水的净化和储存调蓄;所述回用设施设置于所述雨水湿地的下游并与之相连,用于收集雨水湿地净化后的清水并将其提升回用。
4、上述方案中,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框架,确保了雨水和异常排口混流水的有效收集、过滤、调蓄、净化和储存回用。能够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同时提升滨河景观的品质,改善排口末端的水质状况,以及满足市政雨水排水和回用的需求。
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植草沟位于园路或道路两侧,所述植草沟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素土、渗排管、砾石层、种植土和植被,所述渗排管末端与所述沸石滤床连通。
6、上述方案中,明确了植草沟的具体结构,确保雨水径流的有效收集和初步过滤。通过合理的构造设计,能够确保雨水径流的顺畅流动,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同时增加了雨水的渗透量。
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砾石层的砾石孔隙率为35-45%,有效粒径大于80%。
8、上述方案中,规定了砾石层的具体参数,保证了植草沟的良好透水性和稳定的结构。孔隙率和有效粒径的选择确保了雨水能够快速渗透并通过砾石层过滤,减少了堵塞的风险,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效能。
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植草沟的纵坡坡度不应大于4%,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水力停留时间为6-8min。
10、上述方案中,对植草沟的几何参数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确保了雨水径流的适宜流速和足够的水力停留时间。通过控制坡度和流速,确保了雨水径流在植草沟中的有效净化,同时避免了过快的流速导致的侵蚀问题。
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沸石滤床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素土、砾石层、活化沸石层、铁矿石层以及表面散布的岩石或鹅卵石;所述沸石滤床两侧设置有景观驳岸。
12、上述方案中,详细描述了沸石滤床的结构,确保了对雨水和初步过滤后的排口混流水进行进一步的净化。沸石滤床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提高了后续处理单元的处理效率,同时也提升了水质。
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砾石层的厚度为300mm,所述活化沸石层的厚度为200mm,所述铁矿石层的厚度为100mm,所述岩石或鹅卵石的直径为300-500mm。
14、上述方案中,规定了沸石滤床各层的具体尺寸,确保了良好的物理结构和高效的净化性能。各层的厚度选择确保了水体在通过沸石滤床时能够得到充分的接触和净化,提高了整体系统的可靠性和效能。
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沉淀池为敞开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沉淀池底部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处设置有用于手动启闭和检修排污口的检查井。
16、上述方案中,明确了沉淀池的结构特点,确保了沉淀池的有效运行和维护。沉淀池的设计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定期清理,保证了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雨水湿地的侧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毛石混凝土挡土墙,所述雨水湿地的内侧及底部从内而外依次设置有素土、膨润土防水毯和粘土种植土,所述雨水湿地上设置有与所述回用设施的清水池相连的连通管,所述雨水湿地上设置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直埋排入河道。
18、上述方案中,描述了雨水湿地的具体构造,确保了雨水的有效净化和储存。通过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雨水湿地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同时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强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雨水湿地内设置有水生态系统,所述水生态系统包括种植于所述雨水湿地岸边的挺水植物、片植于所述雨水湿地内的沉水植物以及投放于所述雨水湿地内的水生动物。
20、上述方案中,详细说明了雨水湿地内的水生态系统配置,增强了雨水湿地的自净能力。通过引入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水生动物,雨水湿地不仅具有良好的净化功能,还能形成美观的景观。
2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回用设施包括清水池,所述清水池内设置有潜水泵,所述清水池顶部设置有检查井盖。
22、上述方案中,规定了回用设施的具体结构,确保了净化后的水能够被有效利用。通过设置清水池和潜水泵,净化后的水可以被提升并用于绿化、道路浇洒等多种用途,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24、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通过设置的植草沟、沸石滤床和沉砂池,实现雨水和排口混流水的过滤、吸附、沉淀等功能,将杂质漂浮物和泥砂与雨水分离,处理后的水源可进一步储存、回用、绿化、道路浇洒,实现水资源再利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25、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通过设置的沸石滤床和雨水湿地,可以降低水中的浊度、色度、异味、营养盐、有害物质、总氮和总磷等,达到净化水质的功能,兼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植草沟(1)、沸石滤床(3)、沉淀池(5)、雨水湿地(8)和回用设施;所述植草沟(1)设置于所述系统的最上游,用于收集雨水径流;所述沸石滤床(3)设置于所述植草沟(1)的下游,用于收集处理植草沟(1)下来的雨水和经初步过滤的排口混流水;所述沉淀池(5)设置于所述沸石滤床(3)的下游,用于收集沸石滤床(3)下来的水源和雨水管排水;所述雨水湿地(8)设置于所述沉淀池(5)的下游并与其溢流连通,用于雨水的净化和储存调蓄;所述回用设施设置于所述雨水湿地(8)的下游并与之相连,用于收集雨水湿地(8)净化后的清水并将其提升回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草沟(1)位于园路或道路(2)两侧,所述植草沟(1)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素土、渗排管、砾石层、种植土和植被,所述渗排管末端与所述沸石滤床(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层的砾石孔隙率为35-45%,有效粒径大于8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草沟(1)的纵坡坡度不应大于4%,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水力停留时间为6-8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沸石滤床(3)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素土、砾石层、活化沸石层、铁矿石层以及表面散布的岩石或鹅卵石;所述沸石滤床(3)两侧设置有景观驳岸(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层的厚度为300mm,所述活化沸石层的厚度为200mm,所述铁矿石层的厚度为100mm,所述岩石或鹅卵石的直径为300-5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5)为敞开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沉淀池(5)底部设置有排污口(6),所述排污口(6)处设置有用于手动启闭和检修排污口(6)的检查井(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湿地(8)的侧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毛石混凝土挡土墙,所述雨水湿地(8)的内侧及底部从内而外依次设置有素土、膨润土防水毯和粘土种植土,所述雨水湿地(8)上设置有与所述回用设施的清水池(12)相连的连通管(10),所述雨水湿地(8)上设置有溢流管(11),所述溢流管(11)直埋排入河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湿地(8)内设置有水生态系统(9),所述水生态系统(9)包括种植于所述雨水湿地(8)岸边的挺水植物、片植于所述雨水湿地(8)内的沉水植物以及投放于所述雨水湿地(8)内的水生动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用设施包括清水池(12),所述清水池(12)内设置有潜水泵(14),所述清水池(12)顶部设置有检查井盖(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植草沟(1)、沸石滤床(3)、沉淀池(5)、雨水湿地(8)和回用设施;所述植草沟(1)设置于所述系统的最上游,用于收集雨水径流;所述沸石滤床(3)设置于所述植草沟(1)的下游,用于收集处理植草沟(1)下来的雨水和经初步过滤的排口混流水;所述沉淀池(5)设置于所述沸石滤床(3)的下游,用于收集沸石滤床(3)下来的水源和雨水管排水;所述雨水湿地(8)设置于所述沉淀池(5)的下游并与其溢流连通,用于雨水的净化和储存调蓄;所述回用设施设置于所述雨水湿地(8)的下游并与之相连,用于收集雨水湿地(8)净化后的清水并将其提升回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草沟(1)位于园路或道路(2)两侧,所述植草沟(1)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素土、渗排管、砾石层、种植土和植被,所述渗排管末端与所述沸石滤床(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层的砾石孔隙率为35-45%,有效粒径大于8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草沟(1)的纵坡坡度不应大于4%,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水力停留时间为6-8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河生态化多水源多路径调蓄、净化及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沸石滤床(3)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素土、砾石层、活化沸石层、铁矿石层以及表面散布的岩石或鹅卵石;所述沸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道勇,周剑,罗琳,黄岚秀,凡金威,邹杭,徐大朋,童超,陈嘉雄,袁熙坤,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