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钟奇龙专利>正文

物件的结合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18137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物件的结合固定结构,包含一第一物件、一第二物件和一气阀,第一物件具有第一表面,且第一表面上设有一凹槽;第二物件具有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且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接合并覆盖住该凹槽,其中第二物件内部设有一隧道,隧道的一端贯穿第二表面,另一端则贯穿第三表面;气阀组装于第三表面上,连通隧道,以控制隧道气体的进出;其中第一物件与第二物件组合时,能经过气阀与隧道,将凹槽内的气体抽出,而使第一物件与第二物件气密结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物件的结合固定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以真空吸附的方式,将物件结合固定在一起的设计。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不论大至组合屋或是小至各种物品,其往往是将相当数量的物件组装在一起来构成,因此,除了物件本身以一体成形的方式制作外,大多的物件在组装时,都会使用诸如螺丝或钉子等等的锁固元件,将物件俩俩组合在一起。此时所需的锁固元件其大小与数量,取决于物件本身体积大小,以及组装后物件是否能稳定结合不脱落。对于组合屋而言,其物件就是指建材。除了使用螺丝或钉子来结合固定外,针对金属的结合比如钢铁,也可以使用焊接的方式加以固定连结,也就是使用电焊器材以焊接方式来结合固定;此外,也可以用接口接着剂来结合固定物件,也就是在物件接合处涂布接着剂,达到稳定结合不脱落。除了前述常见的结合方式之外,对于某部份的物件而言,也有人使用绳子以交缠打结的方式,来加以结合并固定物件。上述的各种接合方法,普遍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中。不过以上述的方法将物件固定结合后,若要拆卸组装物件使其恢复原状则不太容易,在某些情形下,甚至无法回复原状。以物件经由螺丝、钉子、焊接、接着剂结合固定为例,物件本身在结合固定后,在结合固定的部位经常会形成永久的伤害,也就是无法回到原状;而且如果结合后的物件体积太大,如果需要搬运会很困难,甚至无法搬运。但是,对于可以反复利用的物件而言,例如4构成组合屋的物件,由于其具有可反复使用的特性,因此若能以不伤害物件的 方式进行组装,则其后续再利用的机会较大。此外,传统的锁固结合方式,在 组装拆卸上比较麻烦,因此,若能提供更容易拆卸并且不会造成物件损坏的结 合方式,则会有助于这些物件的再利用,并且拆卸后的物件也易于搬运,而可 增加其再利用的机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一种物件的结合固定结构,特别是有关一种以真空吸附 的方式,将物件结合固定在一起的设计。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取代现有结合固定结构的物件结合 固定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物件的结合固定结构包含一第一物件、一第二物件和一气阀。第一物件具有第一表面,且第一表面上设有一凹槽;第 二物件具有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且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接合并覆盖住该凹 槽,其中第二物件内部设有一隧道,隧道的一端贯穿第二表面,另一端则贯穿 第三表面;气阀组装于第三表面上,连通隧道,以控制隧道气体的进出;其中 第一物件与第二物件组合时,能经过气阀与隧道,将凹槽内的气体抽出,而使第一物件与第二物件气密结合。由于本专利技术是以气密方式结合固定,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项优点为容易拆卸物 件,只要在气阀端将气体打入即可拆卸物件成原状。除了容易拆卸外,可更换 新的物件,拆卸后的物件也易于搬运。关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物件的结合固定结构,可以借由以下专利技术详述及所附图 示,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物件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图IB为本专利技术物件结构的第二实施例; 图1C为本专利技术物件结构的第三实施例; 图2A为本专利技术物件结构的第四实施例; 图2B为本专利技术物件结构的第五实施例; 图2C为本专利技术物件结构的第六实施例; 图3A为本专利技术物件结构的第七实施例; 图3B为本专利技术物件结构的第八实施例。 主要元件标号说明-物件结合固定结构1第一物件ll第一表面110凹槽lll凹槽llla凹槽lllb凸起区域113第一料件U5第一组合件116第二物件12第二表面120第三表面121隧道122凸起区域123凹陷区域124凹陷区域124a凹陷区域124b第二料件125第二组合件126气阀1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照图1A,此图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物件结构的状态。其中物 件结合固定结构l,包含一第一物件ll、 一第二物件12和一气阀13。第一物 件11具有第一表面110,且第一表面110上设有一凹槽111。第二物件12具 有第二表面120与第三表面121,第二表面120用来与第一表面110接合并覆 盖住凹槽111,至于第三表面121则可为第二物件12的其它任意表面。第二物件12内部设置有一隧道122,隧道122的一端贯穿第二表面120, 另一端则贯穿第三表面121。气阀13则组装于第三表面121上并且正位于隧 道122的出口,用以连通隧道122,如此,可借由调整此气阀13来控制隧道 122气体的进出。当第一物件11与第二物件12要进行组合时,可先将第一物件11其第一 表面110与第二物件12其第二表面120接合。接着,使用一抽气装置,经由 气阀13与隧道122,将凹槽111内的气体抽出,使第一物件11与第二物件12 间产生气密结合。也就是在抽除原本夹在凹槽111与第二表面120间的气体后, 使凹槽lli近似真空的状态,再关闭气阀13,此时,由于凹槽lll内近似真 空,在外界大气压力的作用下,第一物件11与第二物件12间产生紧密的接合 状态,也就是气密结合。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物件11和第二物件12由不透气的材料所构成。至于 隧道122可由一个装设于第二物件12内部的中空管来构成。当然,当第二物 件12为不透气材料时,也可以挖除材料的方式,直接在第二物件12中制作所 需的隧道,而不需要再以中空管填入。接着,请参照图1B,此图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物件结合 固定结构1。此物件结合固定结构1同样包含了第一物件11、第二物件12和 气阀13。第一物件11具有第一表面110,且第一表面110上设有一凹槽111。 第二物件12则具有第二表面120与第三表面121,其中,第二表面120用来 与第一表面110接合以覆盖住凹槽111。第二物件12内部也设置有一隧道122,隧道122的一端贯穿第二表面120, 另一端则贯穿第三表面121。至于气阀13则组装于第三表面121上并连通隧 道122,以控制隧道122气体的进出。当第一物件11与第二物件12组合时, 能经过气阀13与隧道122,将凹槽111内的气体抽出,而使第一物件11与第 二物件12气密结合。相较于前述第一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物件11的凹槽111,可区分为较深的第一部份凹槽llla以及较浅的第二部份凹槽lllb,并且第一部 份凹槽llla具有较小的口径,第二部份凹槽lllb则具有较大的口径。此外,在第二物件12的第二表面120上,则设置了一凸起区域123。此 凸起区域123的口径与第一物件11其第二部份凹槽lllb的口径相等,使得凸 起区域123可崁入并密合于第二部份凹槽lllb。至于,制作于第二物件12中的隧道122,贯穿凸起区域123的表面,亦 即贯穿第二表面120。当第一物件11与第二物件12要进行组合时,可先将第二物件12其凸起 区域123崁入第二部份凹槽lllb,接着使用抽气装置经由气阀13与隧道122, 将位于第一部份凹槽llla及凸起区域123其第二表面120之间的气体抽出, 使第一物件11与第二物件12间产生气密结合。同样的,在抽除气体后,可关 闭气阀13,并借由外界大气压力的作用,将第一物件11与第二物件12紧密 接合。同样的,第一物件11和第二物件12可选择由不透气的材料所构成。至于 隧道122可由一个装设于第二物件12内部的中空管所构成。请参照图1C,此图显示在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物件结合固定结 构l。此物件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物件结合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物件结合固定结构包含:一第一物件,具有第一表面,且该第一表面上设有一凹槽;一第二物件,具有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且以该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接合,而覆盖住该凹槽,其中该第二物件内部设有一隧道,该隧道的一端贯穿该第二表面,另一端则贯穿该第三表面;一气阀,组装于该第三表面上,连通该隧道,以控制该隧道气体的进出;其中该第一物件与该第二物件组合时,能经过该气阀与该隧道,将该凹槽内的气体抽出,而使该第一物件与该第二物件气密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奇龙
申请(专利权)人:钟奇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