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基抗扰动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17202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01 2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土地基抗扰动测试装置,外护套下端螺纹连接至锚定头,外护套上端可拆卸连接至内护套的上端,滑套外围能够沿内护套的侧壁轴向滑动,丝杠组件的外围螺纹连接至内护套的下端内圈,顶胀块的外围抵接至锚定头的内圈,内护套的侧壁设有多个安装孔,每个安装孔内设置一个检测组件,检测组件的一端位于外护套的内圈,检测组件的另一端接触连接至滑套的外围。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软土地基抗扰动测试装置,通过在内护套上沿轴向设置多个检测组件,可以观测不同深度软土地基的抗扰动形变量,也可以在软土地基上并排设置多个上述测试装置,以便观测在向软土地基内植桩等施工状态下对软土地基的扰动量,以保障后段工序的施工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软土基坑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软土地基抗扰动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在软土地基进行支护时,由于其软土基础本身水平压力大的特点,目前常用的支护结构为支护桩结合内支撑结构或地下连续墙结构。基坑支护的强度除需要保障地基的水平压力,还应满足软土地基受施工影响的扰动压力,目前各地的地质条件不同,不同软土地基的扰动、蠕动数据不同,在面临软土地基的支护时,通常通过经验设定支护的高度和宽度,人为因素较大,施工质量不可控,存在施工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软土地基抗扰动测试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在临河、临海等软土地基施工时,对软土基坑支护存在扰动,且扰动数据不可测,通常通过人为经验设定,人为因素大,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软土地基抗扰动测试装置,包括丝杠组件及其外围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滑套、内护套和外护套,外护套下端螺纹连接至锚定头,外护套上端可拆卸连接至内护套的上端,滑套外围能够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软土地基抗扰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丝杠组件(5)及其外围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滑套(4)、内护套(3)和外护套(1),外护套(1)下端螺纹连接至锚定头(2),外护套(1)上端可拆卸连接至内护套(3)的上端,滑套(4)外围能够沿内护套(3)的侧壁轴向滑动,丝杠组件(5)的外围螺纹连接至内护套(3)的下端内圈,且丝杠组件(5)一端设置顶胀块(52),顶胀块(52)的外围抵接至锚定头(2)的内圈,内护套(3)的侧壁设有多个安装孔,每个安装孔内设置一个检测组件(7),检测组件(7)的一端位于外护套(1)的内圈,检测组件(7)的另一端接触连接至滑套(4)的外围。

<p>2.根据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摘要】

1.软土地基抗扰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丝杠组件(5)及其外围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滑套(4)、内护套(3)和外护套(1),外护套(1)下端螺纹连接至锚定头(2),外护套(1)上端可拆卸连接至内护套(3)的上端,滑套(4)外围能够沿内护套(3)的侧壁轴向滑动,丝杠组件(5)的外围螺纹连接至内护套(3)的下端内圈,且丝杠组件(5)一端设置顶胀块(52),顶胀块(52)的外围抵接至锚定头(2)的内圈,内护套(3)的侧壁设有多个安装孔,每个安装孔内设置一个检测组件(7),检测组件(7)的一端位于外护套(1)的内圈,检测组件(7)的另一端接触连接至滑套(4)的外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抗扰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丝杠组件(5)包括丝杠本体(51),丝杠本体(51)的下端安装顶胀块(52),丝杠本体(51)的外围螺纹连接至内护套(3)的下端内圈,丝杠本体(51)上端安装滑动轴(53),滑动轴(53)位于滑套(4)的内圈,滑动轴(53)侧壁设置卡接组件,卡接组件不干涉滑动轴(53)沿轴向向下位移,卡接组件的上端能够卡接至滑套(4)的下端,滑动轴(53)的上端设置手轮(5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土地基抗扰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卡接组件包括第一弹簧(55),第一弹簧(55)的一端设置卡接板(56),滑动轴(53)的外围设置第一盲槽,第一弹簧(5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第一盲槽底部,且卡接板(56)的外围滑动连接至第一盲槽内,卡接板(56)的下侧设有楔形坡(57),滑套(4)的下端内圈固定套接至轴承(58)的外圈,且滑动轴(53)位于轴承(58)内圈,卡接板(56)的上侧能够抵接至轴承(58)的下端内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抗扰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内护套(3)的下端外围位于锚定头(2)的内圈,内护套(3)的上端侧壁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一栓接孔,外护套(1)的上端设有第一法兰盘(11),第一法兰盘(11)可拆卸安装至第二法兰盘(63),第二法兰盘(63)上端设置上护套(6),丝杠组件(5)上端和内护套(3)上端均位于上护套(6)内,上护套(6)侧壁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二栓接孔(61),第一栓接孔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金龙刘兴峰杨洪娜吴鹏飞王茂松张国龙李路军王二军石建虎丁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