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尤其涉及一种驱动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1、目前驱动电源通常采用正激拓扑结构以及开环控制机制,也即,采用变压器来实现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电气隔离,并通过设置变压器的匝数比实现电压的升降转换,并且易于实现多路输出,但是由于缺少反馈机制,对外部扰动和内部变化较为敏感,不能自动补偿负载变化或输入电压波动带来的影响,使得副边的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和精确度较低。并且由于前级电压变换网络的输出电压的误差以及控制开关的影响,输出电压可能会产生波动。
2、为了确保副边输出电压的稳定性,通常需要使用带有ldo(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驱动芯片,或者额外设置独立的ldo来进行供电。ldo是一种线性调节器,它通过在输出和参考电压之间维持一个恒定的电压差来工作。这意味着无论输入电压或负载电流如何变化,ldo都能提供一个稳定的输出电压。使用带有ldo的驱动芯片或额外添加独立ldo会增加驱动电源解决方案的成本。这不仅包括芯片本身的成本,还可能包括增加的制造成本、更大的电路板空间以及可能更复杂的热管理设计。在一些对成本敏感的市场中,需要寻找成本效益更高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电源电路,用以提高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驱动电源电路,包括输入电压端、发波控制模块、三个隔离变压模块、三个稳压模块、三个输出电压端;
3、所述输入电压端连接所述发波控制模块中的集成定时器的输入电源端,以及分别连接三个所述
4、所述集成定时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三个所述变压器各自的激励绕组负极;
5、任一所述稳压模块分别连接任一所述变压器的输出绕组正极与输出绕组负极,且任一所述稳压模块连接任一所述输出电压端。
6、优选地,第一稳压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并联稳压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及第一稳压二极管;
7、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隔离变压模块中的第一变压器的输出绕组正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并联稳压器的负极;
8、所述第一并联稳压器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一并联稳压器的参考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
9、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压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压端;
10、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压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
11、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出绕组正极,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出绕组负极,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并联稳压器的负极。
12、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离变压模块还包括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五电容、第六电容及第一二极管;
13、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出绕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
14、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出绕组正极,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出绕组负极;
15、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之间连接第一辅助输出电压端。
16、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离变压模块还包括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二二极管及第一滤波磁珠;
17、所述第一滤波磁珠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电压端,所述第一滤波磁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激励绕组正极及退磁绕组负极;
18、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磁珠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磁珠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磁珠的第二端,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
19、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退磁绕组正极。
20、优选地,所述发波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二十八电容、第二十九电容、第三十电容、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三电阻、nmos管;
21、所述第二十八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电压端,所述第二十八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十九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集成定时器的阈值信号端与输入信号端,所述第二十九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十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十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集成定时器的控制端,所述第三十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22、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八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十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九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十电阻的第二端;
23、所述集成定时器的输入电源端与复位端连接所述第二十八电容的第一端,所述集成定时器的接地端接地,所述集成定时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第一端;
24、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nmos管的漏极连接三个所述变压器各自的激励绕组负极。
25、优选地,所述第一并联稳压器的型号为tpr413b-s3tr-s。
26、优选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型号为s-lbc846blt1g。
27、优选地,任一所述变压器为平面变压器。
28、优选地,任一所述变压器的激励绕组、退磁绕组及输出绕组的匝数比为10:8:18。
29、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三极管与并联稳压器满足驱动电源原副边隔离的需求,以低成本的方式,为功率模块提供高精度供电。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电压端、发波控制模块、三个隔离变压模块、三个稳压模块、三个输出电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稳压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并联稳压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及第一稳压二极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变压模块还包括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五电容、第六电容及第一二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变压模块还包括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二二极管及第一滤波磁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波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二十八电容、第二十九电容、第三十电容、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三电阻、NMOS管;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并联稳压器的型号为TPR413B-S3TR-S。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变压器为平面变压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变压器的激励绕组、退磁绕组及输出绕组的匝数比为10:8:1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电压端、发波控制模块、三个隔离变压模块、三个稳压模块、三个输出电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稳压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并联稳压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及第一稳压二极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变压模块还包括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五电容、第六电容及第一二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变压模块还包括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二二极管及第一滤波磁珠;
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康乐,黄磊,
申请(专利权)人:臻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