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运输人员和/或待运输货物的电梯设备,该电梯设备具有竖直延伸的电梯井道、可沿电梯井道移动的第一轿厢、可沿电梯井道移动的第二轿厢、通过第一悬挂装置与第一轿厢相连接的第一对重、以及通过第二悬挂装置与第二轿厢相连接的第二对重。
技术介绍
1、从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电梯设备,其具有可在同一电梯井道中移动和被引导的多个轿厢。这种电梯设备例如由申请人以名称“twin”出售,其中这些轿厢相叠布置。利用这种系统,与单轿厢系统相比,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单个电梯井道,从而减少等待时间。
2、在具有单个轿厢和具有可在电梯井道中彼此独立地移动的两个轿厢的已知的电梯设备中,已知轿厢均经由悬挂装置与对重相连接。在具有两个轿厢的电梯设备中,两个对重通常在电梯井道的分别的壁上被引导,不利的是,电梯井道必须为此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
3、还已知在电梯井道的同一壁上引导多个对重,例如彼此相邻或者如从ep 1 935828 a1或jp s 59153773 a中已知的彼此相叠。然而,这些已知的解决方案在结构上非常复杂并且包括必须以高位置精度安装在电梯井道中的大量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上述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简化的电梯设备,其具有两个轿厢和配属于各个轿厢的对重。
2、本技术的该目的通过独立主权利要求的特征来实现。有利的设计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只要技术上可行,从属权利要求的教导可以根据需要与主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的教导相结合。
3、特别是,该
4、下面解释本要求保护的技术的有利方面,并且下面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的修改实施方式。特别是关于特征的优点和定义的解释本质上是描述性的和优选的、但非限制性的示例。如果解释是限制性的,则会明确指出。
5、就借助于编号指定的元件而言,例如“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三元件”,该编号纯粹旨在区分名称并且不代表元件彼此之间的任何依赖性或元件的强制顺序。这特别是意味着,例如,装置或方法不必先具有“第一元件”才能具有“第二元件”。装置或方法也可以具有“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而不强制具有“第二元件”。也可以设置单一编号的元件的多个单元,即例如多个“第一元件”。
6、电梯设备的电梯井道至少部分地沿竖直方向延伸。在此,电梯井道优选地具有基本上被单个轿厢充满的净横截面,使得两个轿厢不能互相从旁经过。因此,轿厢在任何时候都布置在彼此的下方或上方。特别是,通过适当的安全装置确保轿厢不会相互碰撞并始终保持足够的距离。电梯井道还可以具有位于顶层上方和/或底层下方的躲避位置或停放位置,相应的上方轿厢或下方轿厢可以移动到该位置中,以便允许对应的另一轿厢进入顶层或底层。
7、悬挂装置特别是设计为绳索、带子、链条等并且在其纵向延伸方向上承载牵引载荷。优选地,也可以并行地引导多个备用的悬挂装置,其中在这样的布置中,所有被并行地引导的悬挂装置都包括在此处使用的术语“悬挂装置”中,或者如果仅仅是指被并行地引导的悬挂装置中的单个悬挂装置,则可以从上下文中看出。
8、相应的悬挂装置例如以第一端部固定在轿厢上并且被竖直地引导至布置在电梯井道顶部的机房中的对应的传动装置,该悬挂装置在该传动装置处被转向并在此被驱动,进而被竖直地引导至对应的对重,并且以第二端部固定在该对重上。则该悬挂为1:1。在此,在对重和/或轿厢上的端部固定可以分配给两个接触点,或者被平行引导的两个悬挂装置接合在对重上的不同接触点上。
9、替代地,相应的悬挂装置以第一端部固定在机房或井道顶部中的悬架上并且从那里被竖直地引导至对应的轿厢。在那里,悬挂装置被转向,然后又被竖直地引导至机房中的对应的传动装置,该悬挂装置在该传动装置处被转向并在此被驱动。然后,悬挂装置又从该传动装置竖直地延伸至对应的对重,并以第二端部固定在该对重上或者再次转向并被竖直地引导至井道侧面的另一悬架。则该悬挂为2:1。其他替代的悬挂比例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并且隐含地包括在本说明书中。
10、对重通常被设计为扁平体,即具有尽可能小的深度,其以尽可能靠近电梯井道壁的方式在第一导轨上被引导,从而保留电梯井道的剩余横截面用于移动轿厢,并且使得轿厢可以相应地被设计成具有尽可能大的平面布置,以便能够在轿厢中容纳尽可能多的人员或大件的待运输货物。因此,对重被设计成具有相对大的高度和/或宽度尺寸,从而使其达到对应轿厢的空载质量范围内或以上的质量。因此,对重基本上仅在第一导轨对所跨越的平面中并垂直于该平面小幅度延伸,其中该平面在第一导轨对的导轨之间平行于电梯井道壁延伸。因此只要第一接触点布置在第一导轨对所跨越的平面的前方并且第二接触点布置在该平面后方,则这些接触点也位于相应的对重的前方或后方。
11、接触点被理解为悬挂装置的基本上竖直延伸的股线接触对重的点。其尤其是悬挂装置在对重上的固定点,悬挂装置的端部在该附接点处固定地与对重相连接;或者是悬挂装置在用于转向该悬挂装置的对重的转向滚轮上的接触点。
12、由于接触点在对角线方向上彼此相对,接触点之间的直接连接线对角地斜穿第一导轨对所跨越的平面。对角线在此应理解为大于0°且小于90°的角度比率。就两个对角线方向彼此相反地定向而言,在不同的旋转方向上从第一导轨对所跨越的平面上截取所述角度比率。两个彼此相反定向的对角线方向则例如彼此垂直或成近似垂直的角度。
13、上述电梯设备现在包括这样的教导:第一对重和第二对重相叠地布置并在同一导轨对中(即在第一导轨对中)被引导。以这种方式,可以在电梯井道中省去另一导轨对和相关的安装,使得该电梯设备比现有技术已知的电梯设备具有更少的部件、更便宜并且也更容易安装。在此,第二悬挂装置在第二对重上的接触点的前述布置方式使得第二悬挂装置能够在布置在第二对重上方的第一对重的前方和后方延伸,并且能够防止第一对重与第二悬挂装置之间的相互干扰。因此,第二悬挂装置紧邻第一对重、平行于壁被竖直地引导,并且因此以节省空间的方式布置在电梯井道中,而不妨碍电梯设备的其他部件。
14、在此,该教导包括:在第二对重上总是形成用于第一悬挂装置的两个接触点。该接触点是用于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二悬挂装置的平行的股线的两个接触点,或者是一个或多个转向滚轮的入口点和出口点,单股第二悬挂装置在这些点处转向。在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二悬挂装置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运输人员和/或待运输货物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悬挂装置(7.2)在所述第二对重(11.2)上借助于所述第二悬挂装置(7.2)的至少一个转向滚轮(12)在所述第二悬挂装置(7.2)的第一接触点(13.1)与所述第二悬挂装置(7.2)的第二接触点(13.2)之间被横向地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对重(11.1)上形成有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第一接触点(16.1)和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第二接触点(16.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第一接触点(16.1)和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第二接触点(16.2)布置在所述第一导轨对(14)所跨越的平面(E)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第一接触点(16.1)布置在所述第一导轨对(14)所跨越的平面(E)的前方,并且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在所述第一对重(11.1)上借助于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至少一个转向滚轮(15)在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第一接触点(16.1)与第一悬挂装置(7.1)的所述第二接触点(16.2)之间被横向地引导。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重(11.1)还经由第一下部绳索(17.1)与所述第一轿厢(2.1)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部绳索(17.1)在所述第一对重(11.1)上借助于所述第一下部绳索(17.1)的至少一个转向滚轮(18)在所述第一下部绳索(17.1)的第一接触点(19.1)与所述第一下部绳索(17.1)的第二接触点(19.2)之间被横向地引导。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重(11.2)还经由第二下部绳索(17.2)与所述第二轿厢(2.2)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对重(11.2)上形成有所述第二下部绳索(17.2)的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下部绳索(17.2)的第二接触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部绳索(17.2)的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下部绳索(17.2)的第二接触点布置在所述第一导轨对(14)所跨越的平面(E)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部绳索(17.2)的第一接触点布置在所述第一导轨对(14)所跨越的平面(E)的前方且第二下部绳索(17.2)的所述第二接触点布置在所述第一导轨对(14)所跨越的平面(E)的后方,并且所述第二下部绳索(17.2)的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下部绳索(17.2)的第二接触点在与所述第三对角线方向(D.3)相反定向的第四对角线方向上彼此相对。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部绳索(17.2)在所述第二对重(11.2)上借助于至少一个转向滚轮在所述第二下部绳索(17.2)的第一接触点与所述第二下部绳索(17.2)的第二接触点之间被横向地引导。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其具有至少一个保护装置以避免所述第一对重(11.1)与所述第二对重(11.2)之间的接触。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轿厢(2.1)和所述第二轿厢(2.2)相叠地在第二导轨对(5)中被引导;并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运输人员和/或待运输货物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悬挂装置(7.2)在所述第二对重(11.2)上借助于所述第二悬挂装置(7.2)的至少一个转向滚轮(12)在所述第二悬挂装置(7.2)的第一接触点(13.1)与所述第二悬挂装置(7.2)的第二接触点(13.2)之间被横向地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对重(11.1)上形成有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第一接触点(16.1)和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第二接触点(16.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第一接触点(16.1)和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第二接触点(16.2)布置在所述第一导轨对(14)所跨越的平面(e)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第一接触点(16.1)布置在所述第一导轨对(14)所跨越的平面(e)的前方,并且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第二接触点(16.2)布置在所述第一导轨对(14)所跨越的平面(e)的后方,并且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第一接触点(16.1)和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第二接触点(16.2)沿与所述第一对角线方向(d.1)相反定向的第二对角线方向(d.2)彼此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在所述第一对重(11.1)上借助于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至少一个转向滚轮(15)在所述第一悬挂装置(7.1)的第一接触点(16.1)与第一悬挂装置(7.1)的所述第二接触点(16.2)之间被横向地引导。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重(11.1)还经由第一下部绳索(17.1)与所述第一轿厢(2.1)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设备(100),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尔格·泽雷勒斯,安德烈亚斯·阿延,马克·亨斯,
申请(专利权)人:蒂森克虏伯电梯创新与运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