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湖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剂及其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12092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0-26 0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河湖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剂及其制备工艺,所述河湖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剂主要由以质量份数计的以下原料组成:椰壳颗粒活性炭15‑30份、蒙脱石颗粒40‑50份、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D301 10‑20份、大孔阳离子交换树脂D113 10‑20份、柱层析硅胶5‑20份、聚乙二醇5‑10份、二巯基丁二酸10‑15份、乙二胺四乙酸5‑10份、羧基丁腈橡胶改性SBS弹性体10‑20份及冠醚羧酸4‑5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修复剂利用了物理和化学稳定修复原理,将河湖底泥中重金属离子稳定固化在修复剂中,同时通过化学反应改变降低重金属离子的迁移性和毒性,能够确保经修复处理后的河湖底泥重金属离子去除率达到95%以上,长时间稳定不释放析出,满足底泥后续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湖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剂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1、底泥是河湖的沉积物,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水域受到污染后,水中部分污染物可通过沉淀或颗粒物吸附而蓄存在底泥中,适当条件下重新释放,成为二次污染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内大量河道呈半封闭状态,纳污量大,水质恶劣。通过资料调研以及现场调查,水体的污染特征为水体受耗氧有机物、氮磷等营养元素、重金属等污染,而底泥是氮磷等营养物质、有机质、重金属的蓄积库,水体生态受到破坏。

2、目前,对河湖底泥重金属处置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金属整合法和重金属固化稳定法,但是,金属整合法使用成本相对较高,整合过程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不能在大量的河湖底泥重金属治理中大规模推广使用。而重金属固化稳定法技术,对于不同环境、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重金属离子稳定效果参差不齐,固化后的稳定性不强,同时因为加入水硬材料固化还会带来硬化、增量问题,不利于底泥后续的资源化处置利用。

3、因此,亟需一种河湖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剂及其制备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湖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剂,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以下质量份数计的原料组成:椰壳颗粒活性炭15-30份、蒙脱石颗粒40-50份、阴离子交换树脂10-20份、阳离子交换树脂10-20份、柱层析硅胶5-20份、聚乙二醇5-10份、二巯基丁二酸10-15份、乙二胺四乙酸5-10份、羧基丁腈橡胶改性SBS弹性体10-20份及冠醚羧酸4-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湖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椰壳颗粒活性炭为3-5mm椰壳活性炭颗粒;

3.一种如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所述的河湖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4.根据权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湖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剂,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以下质量份数计的原料组成:椰壳颗粒活性炭15-30份、蒙脱石颗粒40-50份、阴离子交换树脂10-20份、阳离子交换树脂10-20份、柱层析硅胶5-20份、聚乙二醇5-10份、二巯基丁二酸10-15份、乙二胺四乙酸5-10份、羧基丁腈橡胶改性sbs弹性体10-20份及冠醚羧酸4-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湖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椰壳颗粒活性炭为3-5mm椰壳活性炭颗粒;

3.一种如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所述的河湖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湖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剂的制备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尚侃张肖剑赵佳伟孙斌李奎吴海鸥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绿凯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