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印刷、包装行业领域的机器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印刷制品的清废机结构。
技术介绍
1、在先专利zl2020232977919“印刷制品的清废机构”中所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些技术缺陷,主要有:其一是上模顶针安装板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逐步向下弯曲变形,主要问题出在理论设计中的合理不等同于实际应用中的合理,该上模顶针安装板的上板面是采用平面设计外镶顶针帽边框,但无论边框采用何种材质都无法阻止上模顶针安装板在使用过程中变形;其二,整体性机架的设计方案存在安全隐患,即工人在搬运或清理工作平台时头部容易磕碰到上模装置导致工伤,同时因畏手畏脚影响工作速率。本申请人有见于上述习知在先技术的不足,秉持研究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结合生产实践,利用专业科学的方法,提出一个实用的解决方案,因此提出本案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废机结构,既安全稳定又不易变形的优化技术方案,提升清废机的清废工作安全性及降低了设备的技术故障。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清废机结构,其特征包括:施力清废架构、受力清废架构;所述施力清废架构位于受力清废架构下方;所述施力清废架构上设计有规律排序的顶针孔,所述受力清废架构上开设有凹槽且在其中设计有规律排序的顶针孔;所述施力清废架构与受力清废架构上顶针孔的规律排序可以全部不同或者部分相同;所述施力清废架构与受力清废架构分别作用力于待清废产品的不同部位;所述受力清废架构上安装有定位或检测系统。
>4、上述方案进一步地,所述受力清废架构通过移动装置与施力清废架构相连接,所述受力清废架构可以在施力清废架构上移动;所述移动装置承载并控制受力清废架构移动,其工作状态由控制系统设定及操控。
5、上述方案进一步地,所述施力清废架构包括工作台面、施力装置、定位装置、施力动力源;所述工作台面中间部分为清废工作区,其两侧部分为移动工作区;所述清废工作区上设计有规律排序的顶针孔,所述移动工作区上安装有移动装置;所述施力装置位于工作台面下方,所述施力装置上设计有规律排序的顶针孔,该顶针孔用于安装固定施力顶针;所述清废工作区与施力装置上顶针孔的规律排序相同;所述清废工作区上顶针孔的直径大于施力顶针的直径;所述定位装置安置于清废工作区上且可移动,用定位和固定待清废产品的工作位置;所述施力动力源为施力装置提供工作动力,控制施力装置进行上下运动。
6、上述方案进一步地,所述受力清废架构包括有受力机架、受力装置、受力动力源;所述受力机架中间用于安装受力装置,其两侧底部安装于移动装置上;所述受力装置上安装有第一受力顶针板、第二受力顶针板、垂直导柱;所述第一受力顶针板上开设有凹槽,该凹槽中有规律排序的顶针孔,该顶针孔用于安装固定受力顶针;所述第二受力顶针板上设计有规律排序的顶针孔,该顶针孔用于归正受力顶针;所述第一受力顶针板与第二受力顶针板上顶针孔的规律排序相同。
7、上述方案进一步地,所述移动装置包括有支撑底板、承载托板、导轨、滑块、同步轮;所述支撑底板安装于施力清废架构上,其上安装有导轨和同步轮,所述滑块安装于导轨上并与同步轮相连形成联动关系,且其上还安装有承载托板;所述承载托板与受力清废架构相连接;所述同步轮外连由系统操控的动力源。
8、上述方案进一步地,所述施力清废架构上的顶针孔密度比受力清废架构上的顶针孔密度小;所述施力清废架构上的孔心距离比受力清废架构上的孔心距离长。
9、上述方案进一步地,所述施力清废架构上使用的施力顶针比动受力架构上使用的受力顶针的直径大;所述施力清废架构上使用的施力顶针是同一种规格的顶针,其顶针头部有弹性缓冲部设计且为统一几何图形;所述动受力架构上使用的受力顶针可以是一种规格或者多种规格的顶针,其顶针头部可以是一种或者多种几何图形状。
10、上述方案进一步地,所述移动装置的工作状态是指移动速率和往返时间。
11、上述方案进一步地,所述受力清废架构中的第二受力顶针板采用自然作用力悬挂于第一受力顶针板下方,并通过自然作用力的变化来改变第二受力顶针板与第一受力顶针板的间距。
12、与在先专利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
13、在第一受力顶针板上开设凹槽的一体化技术方案,相较与之前的组合式技术方案,既减轻了板材本身的自重又减去了外加的载量,而且一体化技术方案使第一受力顶针板在受力时可以均匀分摊,从而有效避免了变形问题,有效降低了清废机的故障率。
14、采用错位受力原理来剥离产品的有效部分与废弃部分,有效优化拓展了定针孔的规律排序设计方案,即:施力清废架构与受力清废架构上的定针孔的大小或密度可以不一样,受力清废架构的同一块顶针板上的定针孔的大小或密度也可以不一样。换一种说法,就是可以根据实际用途设计顶针孔的直径大小或密度,本技术方案有效提升了清废机的清废能力及广度。
15、受力清废架构的可移动技术方案,是通过检测系统的判断来自主控制受力清废架构的移动速率、距离或停留时间,有效配合工人在工作台面上的搬运或清理工作,既保障了工人的人身安全又提升了清废机的废边料处理工作能力和效率,符合产业利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清废机结构,其特征包括:施力清废架构(1)、受力清废架构(2);所述施力清废架构(1)位于受力清废架构(2)下方;所述施力清废架构(1)上设计有规律排序的顶针孔,所述受力清废架构(2)上开设有凹槽且在其中设计有规律排序的顶针孔;所述施力清废架构(1)与受力清废架构(2)上顶针孔的规律排序可以全部不同或者部分相同;所述施力清废架构(1)的施力顶针与受力清废架构(2)的受力顶针采用错位受力分别作用于待清废产品的不同部位;所述受力清废架构(2)上安装有定位或检测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废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清废架构(2)通过移动装置(3)与施力清废架构(1)相连接,所述受力清废架构(2)可以在施力清废架构(1)上移动;所述移动装置(3)承载并控制受力清废架构(2)移动,其工作状态由控制系统设定及操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清废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清废架构(1)包括工作台面(11)、施力装置(12)、定位装置(13)、施力动力源(14);所述工作台面(11)中间部分为清废工作区(101),其两侧部分为移动工作区(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清废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受力清废架构(2)包括有受力机架(21)、受力装置(22)、受力动力源(23);所述受力机架(21)中间用于安装受力装置(22),其两侧底部安装于移动装置(3)上;所述受力装置(22)上安装有第一受力顶针板(221)、第二受力顶针板(222)、垂直导柱(223);所述第一受力顶针板(221)上开设有凹槽,该凹槽中设置有规律排序的顶针孔,该顶针孔用于安装固定受力顶针;所述第二受力顶针板(222)上设计有规律排序的顶针孔,该顶针孔用于归正受力顶针;所述第一受力顶针板(221)与第二受力顶针板(222)上顶针孔的规律排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清废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3)包括有支撑底板(31)、承载托板(32)、导轨(33)、滑块(34)、同步轮(35);所述支撑底板(31)安装于施力清废架构(1)上,其上安装有导轨(33)和同步轮(35),所述滑块(34)安装于导轨(33)上并与同步轮(35)相连形成联动关系,且其上还安装有承载托板(32);所述承载托板(32)与受力清废架构(2)相连接;所述同步轮(35)外连由系统操控的动力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废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清废架构(1)上的顶针孔密度比受力清废架构(2)上的顶针孔密度小;所述施力清废架构(1)上的孔心距离比受力清废架构(2)上的孔心距离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废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清废架构(1)上使用的施力顶针比受力清废架构(2)上使用的受力顶针的直径大;所述施力清废架构(1)上使用的施力顶针是同一种规格的顶针,其顶针头部有弹性缓冲部设计且为统一几何图形;所述受力清废架构(2)上使用的受力顶针可以是一种规格或者多种规格的顶针,其顶针头部可以是一种或者多种几何图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一种清废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3)的工作状态是指移动速率和往返时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废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清废架构(2)中的第二受力顶针板(222)采用自然作用力悬挂于第一受力顶针板(221)下方,并通过自然作用力的变化来改变第二受力顶针板(222)与第一受力顶针板(221)的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清废机结构,其特征包括:施力清废架构(1)、受力清废架构(2);所述施力清废架构(1)位于受力清废架构(2)下方;所述施力清废架构(1)上设计有规律排序的顶针孔,所述受力清废架构(2)上开设有凹槽且在其中设计有规律排序的顶针孔;所述施力清废架构(1)与受力清废架构(2)上顶针孔的规律排序可以全部不同或者部分相同;所述施力清废架构(1)的施力顶针与受力清废架构(2)的受力顶针采用错位受力分别作用于待清废产品的不同部位;所述受力清废架构(2)上安装有定位或检测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废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清废架构(2)通过移动装置(3)与施力清废架构(1)相连接,所述受力清废架构(2)可以在施力清废架构(1)上移动;所述移动装置(3)承载并控制受力清废架构(2)移动,其工作状态由控制系统设定及操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清废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清废架构(1)包括工作台面(11)、施力装置(12)、定位装置(13)、施力动力源(14);所述工作台面(11)中间部分为清废工作区(101),其两侧部分为移动工作区(102);所述清废工作区(101)上设计有规律排序的顶针孔,所述移动工作区(102)上安装有移动装置(3);所述施力装置(12)位于工作台面(11)下方,所述施力装置(12)上设计有规律排序的顶针孔,该顶针孔用于安装固定施力顶针;所述清废工作区(101)与施力装置(12)上顶针孔的规律排序相同,所述清废工作区(101)上顶针孔的直径大于施力顶针的直径;所述定位装置(13)安置于清废工作区(101)上,用于定位或固定待清废产品的清废位置;所述施力动力源(14)为施力装置(12)提供工作动力,控制施力装置(12)进行上下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清废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受力清废架构(2)包括有受力机架(21)、受力装置(22)、受力动力源(23);所述受力机架(21)中间用于安装受力装置(22),其两侧底部安装于移动装置(3)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海彬,曾志彬,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市伟创力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