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墨粘合剂制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
技术介绍
1、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印刷技术的发展,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作为一种环保型油墨的粘合剂和连接料,能够将颜料、填料等固体成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油墨体系。这种乳液通过共聚反应制成,具有良好的粘度和流变性,有利于油墨在印刷过程中的均匀传递和附着,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使用大大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有机溶剂型油墨所带来的易燃易爆、污染环境和危害生产工人健康等缺点。这种环保性使得水性油墨在现代印刷工业中越来越受欢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的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加工工艺存在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2、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存在的然而,现有的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加工工艺存在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以改善上述问题。
3、本申请具体是这样的:
4、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包括加工外筒和混合筒,所述加工外筒的上表面设有进料盖板,所述加工外筒的下表面设有排料管,所述排料管的表面安装有开关阀一,所述加工外筒上表面的两侧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表面安装有电机一,所述电机一的输出端穿过固定板通过转动轴连接有凸轮,所述凸轮的表面滑动连接有供压件,所
5、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供压件包括有推杆和供压筒,所述凸轮的表面开设有内限槽,所述推杆在内限槽的内部滑动设置,所述推杆延伸至供压筒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密封推盘,所述供压筒靠近推杆一端的上表面安装有单向阀一,所述供压筒的另一端安装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顶侧安装有泄压阀,所述连通管的一端安装有存气筒,所述连通管延伸至存气筒的内顶部安装有单向阀二。
6、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冷水筒的内部分割有回收室、冷水室,所述回收室的内外面贯穿安装有散热翅片,所述回收室的底部安装有开关阀五,所述回收室的顶侧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的顶侧安装有散热管,所述散热风扇的一侧安装有进水管,所述回收室的内底部安装有测温传感器一。
7、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存气筒的底部通过管道延伸至冷水室的内部,所述存气筒、冷水筒之间的管道表面安装有开关阀四,所述冷水室的底部安装有冷水管,所述冷水管的表面安装有开关阀二。
8、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传动件包括有同步齿轮一,所述同步齿轮一的表面啮合连接有同步齿轮二,所述同步齿轮一的内壁圆周阵列开设有内嵌槽,所述电机一输出端的转动轴表面圆周阵列开设有内设槽,所述内设槽的表面通过连接轴转动连接有卡板,所述卡板的一端安装有弹簧。
9、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带动件包括有同步齿轮二,所述混合筒延伸至同步齿轮二内部的结构与电机一输出端转动轴延伸至同步齿轮一内部的结构相同,所述同步齿轮二内部的转动轴延伸至混合筒的内部的顶侧安装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与混合筒内底壁转动轴之间开设有出料孔。
10、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搅拌器与混合筒内底壁面转动轴顶侧接触位置中空设置,所述进料管的顶端穿过同步齿轮二内部的转动轴延伸至混合筒内底壁面与出料孔水平设置。
11、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加工外筒的内部安装有内胆体,所述加工外筒、内胆体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圆周阵列设有降温管,所述降温管与电加热器电性连接,所述降温管的表面呈螺纹状缠绕有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与冷水管连接。
12、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蓄电件包括有导体,导体与降温管、冷水管的表面均连接,所述导体的底部安装有稳压模块,所述稳压模块的一端电性连接有蓄电池。
13、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14、s1、液体搅拌混合,将烯丙氧基羟丙基磺酸钠与水放入到加工外筒的内部通过启动电机一带动下搅拌叶、上搅拌叶转动对内部的液体进行混溶,作为乳液的基础;
15、s2、混合液混合,在电机一带动下搅拌叶、上搅拌叶混合的同时传动件带动混合筒内部的带动件搅拌混合,使混合筒内部加入的醋酸乙烯酯、叔癸酸乙烯酯、亚甲基丁二酸、丙烯酸羟乙酯和十二烷硫醇组成的混合液混合均匀;
16、s3、加热反应,通过进料管、开关阀三将混合筒内部的液体放入到加工外筒内,之后电加热器给加工外筒内部的混合液加热升温至60~70℃,测温传感器二监测温度,以促进各组分之间的反应,在此温度下,加入一定量的过硫酸铵水溶液作为引发剂,开始聚合反应;
17、s4、滴加反应,当反应温度达到78~82℃并出现回流时,开始逐渐滴加余下的混合液,每滴加一小时,就加入一次过硫酸铵水溶液以保持反应的持续进行,滴加结束后,在90~95℃的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以确保反应完全;
18、s5、冷却与制成乳液,在完成上述操作后,通过冷水管、开关阀二将冷水筒内部冷水室上的水输送到加热管上给降温管降温从而给加工外筒降温,测温传感器二监测温度,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通过适当的处理,将混合物转化为稳定的乳液形式,即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20、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加工工艺存在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本申请通过设置的带动件和传动件可以实现一起进行混合搅拌的作用,且电机一的反转带动传动件和带动件进行转动,正转不能带动传动件和带动件转动,电机一的正、反转都可以给供压筒内部进行提供气压,通过供压件可以给冷却系统提供动力降温,通过导体、稳压模块可以给电加热器补充电力,实现了自动化增加加工过程中的利用率和效率。
21、2.同步齿轮一通过和同步齿轮二带动搅拌器在混合筒的内部转动搅拌混合,搅拌器延伸至同步齿轮二内部的轴杆与电机一输出端上的转动轴结构相同,混合筒内部的混合液搅拌好了之后,便于打开开关阀三使混合液通过出料孔和进料管进入到加工外筒内,流量计的设置进行控制和测量流入到加工外筒内部的液量。
22、3.通过设置的电机一在转动的时候带动凸轮转动,凸轮转动会带动推杆在内限槽的内部滑动,推动推杆一端的密封推盘在供压筒的内部可进行移动,使供压筒内部的气体通过连通管进入到存气筒内存放起来,单向阀二限制存气筒内的气体逆流,单向阀一使外部的空气进入到供压筒内,泄压阀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工外筒(1)和混合筒(2),所述加工外筒(1)的上表面设有进料盖板(11),所述加工外筒(1)的下表面设有排料管(14),所述排料管(14)的表面安装有开关阀一(15),所述加工外筒(1)上表面的两侧安装有固定板(12),所述固定板(12)的表面安装有电机一(13),所述电机一(13)的输出端穿过固定板(12)通过转动轴连接有凸轮(4),所述凸轮(4)的表面滑动连接有供压件,所述电机一(13)的输出端穿过固定板(12)位于凸轮(4)的底部设有传动件,所述传动件的一端延伸至加工外筒(1)的内部设有上搅拌叶(83),所述上搅拌叶(83)的底侧安装有下搅拌叶(82),所述传动件的表面啮合连接有带动件,所述混合筒(2)的内部安装有限制板(25),所述带动件的顶侧在限制板(25)的内部转动设置,所述带动件的底部安装有进料管(22),所述进料管(22)的表面安装有流量计(24),所述进料管(22)的一端安装有开关阀三(23),所述加工外筒(1)的底侧安装有电加热器(18),所述供压件的底侧安装有冷水筒(6),所述冷水筒(6)与加工外筒(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压件包括有推杆(42)和供压筒(3),所述凸轮(4)的表面开设有内限槽(41),所述推杆(42)在内限槽(41)的内部滑动设置,所述推杆(42)延伸至供压筒(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密封推盘(43),所述供压筒(3)靠近推杆(42)一端的上表面安装有单向阀一(31),所述供压筒(3)的另一端安装有连通管(33),所述连通管(33)的顶侧安装有泄压阀(32),所述连通管(33)的一端安装有存气筒(5),所述连通管(33)延伸至存气筒(5)的内顶部安装有单向阀二(3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筒(6)的内部分割有回收室(66)、冷水室(65),所述回收室(66)的内外面贯穿安装有散热翅片(64),所述回收室(66)的底部安装有开关阀五(68),所述回收室(66)的顶侧安装有散热风扇(62),所述散热风扇(62)的顶侧安装有散热管(63),所述散热风扇(62)的一侧安装有进水管(61),所述回收室(66)的内底部安装有测温传感器一(6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气筒(5)的底部通过管道延伸至冷水室(65)的内部,所述存气筒(5)、冷水筒(6)之间的管道表面安装有开关阀四(51),所述冷水室(65)的底部安装有冷水管(19),所述冷水管(19)的表面安装有开关阀二(1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有同步齿轮一(16),所述同步齿轮一(16)的表面啮合连接有同步齿轮二(28),所述同步齿轮一(16)的内壁圆周阵列开设有内嵌槽(161),所述电机一(13)输出端的转动轴表面圆周阵列开设有内设槽(131),所述内设槽(131)的表面通过连接轴转动连接有卡板(133),所述卡板(133)的一端安装有弹簧(13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件包括有同步齿轮二(28),所述混合筒(2)延伸至同步齿轮二(28)内部的结构与电机一(13)输出端转动轴延伸至同步齿轮一(16)内部的结构相同,所述同步齿轮二(28)内部的转动轴延伸至混合筒(2)的内部的顶侧安装有搅拌器(26),所述搅拌器(26)与混合筒(2)内底壁转动轴之间开设有出料孔(2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器(26)与混合筒(2)内底壁面转动轴顶侧接触位置中空设置,所述进料管(22)的顶端穿过同步齿轮二(28)内部的转动轴延伸至混合筒(2)内底壁面与出料孔(27)水平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外筒(1)的内部安装有内胆体(8),所述加工外筒(1)、内胆体(8)之间形成有空腔(81),所述空腔(81)的内部圆周阵列设有降温管(85),所述降温管(85)与电加热器(18)电性连接,所述降温管(85)的表面呈螺纹状缠绕有加热管(86),所述加热管(86)与冷水管(19)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件包括有导体(7),导体(7)与降温管(85)、冷水管(19)的表面均连接,所述导体(7)的底部安装有稳压模块(71),所述稳压模块(71)的一端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工外筒(1)和混合筒(2),所述加工外筒(1)的上表面设有进料盖板(11),所述加工外筒(1)的下表面设有排料管(14),所述排料管(14)的表面安装有开关阀一(15),所述加工外筒(1)上表面的两侧安装有固定板(12),所述固定板(12)的表面安装有电机一(13),所述电机一(13)的输出端穿过固定板(12)通过转动轴连接有凸轮(4),所述凸轮(4)的表面滑动连接有供压件,所述电机一(13)的输出端穿过固定板(12)位于凸轮(4)的底部设有传动件,所述传动件的一端延伸至加工外筒(1)的内部设有上搅拌叶(83),所述上搅拌叶(83)的底侧安装有下搅拌叶(82),所述传动件的表面啮合连接有带动件,所述混合筒(2)的内部安装有限制板(25),所述带动件的顶侧在限制板(25)的内部转动设置,所述带动件的底部安装有进料管(22),所述进料管(22)的表面安装有流量计(24),所述进料管(22)的一端安装有开关阀三(23),所述加工外筒(1)的底侧安装有电加热器(18),所述供压件的底侧安装有冷水筒(6),所述冷水筒(6)与加工外筒(1)之间设有蓄电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压件包括有推杆(42)和供压筒(3),所述凸轮(4)的表面开设有内限槽(41),所述推杆(42)在内限槽(41)的内部滑动设置,所述推杆(42)延伸至供压筒(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密封推盘(43),所述供压筒(3)靠近推杆(42)一端的上表面安装有单向阀一(31),所述供压筒(3)的另一端安装有连通管(33),所述连通管(33)的顶侧安装有泄压阀(32),所述连通管(33)的一端安装有存气筒(5),所述连通管(33)延伸至存气筒(5)的内顶部安装有单向阀二(3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性凹版油墨共聚乳液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筒(6)的内部分割有回收室(66)、冷水室(65),所述回收室(66)的内外面贯穿安装有散热翅片(64),所述回收室(66)的底部安装有开关阀五(68),所述回收室(66)的顶侧安装有散热风扇(62),所述散热风扇(62)的顶侧安装有散热管(63),所述散热风扇(62)的一侧安装有进水管(61),所述回收室(66)的内底部安装有测温传感器一(6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性凹版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进,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华业油墨涂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